2022省两会民生直通车③ㅣ代表委员聊“双圈”:列“双圈”负面清单为群众谋更多福利

2022-01-19 20:01: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文莎 摄影 华小峰 吴枫

民生直通车

2022年四川省两会期间,四川日报全媒体品牌栏目“民生直通车”继续推出“民生直通车·四川两会特别节目”,邀请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共同就热点话题畅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写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过去一年的建设成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川渝协同联动持续深化。政府工作报告更指出,2022年将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连续3年写入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一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效让不少网民感叹很有获得感。新的一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全面提速,给群众带来更多利好、惠及更多群众?代表委员们说感想、提建议。

交通更便捷、办事更高效

拟定一张“双圈负面清单”或能为周边区域群众带来更多利好

1月18日,省人大代表、眉山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四川中科兴业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洪结束一天行程,抽出空隙在晚上接受四川在线记者采访。


省人大代表、眉山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四川中科兴业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洪。华小峰/摄

“速度、活力,是我去年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在刘洪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来的影响深远,他明显感到成德眉资同城化加快推进了,居民生活也更便捷了。“晚上,我从眉山到成都吃完火锅,还能再赶第二场去重庆。以前从眉山到重庆要开4小时车,现在坐高铁一两个小时就到了。”

两地物理距离更近,合作也更紧密、更高效、更多元了,朋友圈更大了。

拿企业办事来说,“以前我们和重庆合作申报新材料研发应用项目,在政务审批时,时常会面临两边流程、要求不一致的情况,申请周期是以月为单位,现在是以周为单位完成。”刘洪点赞。

就在去年12月底,《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出炉,细化提出10个方面47项具体任务,并逐一明确两省市责任单位。这让刘洪心潮澎湃,也有了新思考。

“现在成都和重庆是‘两棵大树’,有了一张大、全、细的‘正面清单’,涉及政务、教育、文化、交通等各领域合作,是否也可列一份‘负面清单’?”刘洪表示,这张负面清单可明确成都和重庆哪些产业不做、或可转移给周边地区做,这样能在避免两地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同时,也让周边的“小树”可以更快茁壮成长,为当地群众谋更多福利,带动当地就业。“像成都和重庆可集中在电子产业、医药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合作,像新材料、化工、氢能产业可根据情况适度转移给周边市州发展。”

刘洪发现,目前成都部分高校和企业中试实验(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平台分散建设、转化能力参差不齐。“可由主管部门牵头,在资阳、眉山、达州等周边符合条件的市州,集中创建和管理‘共享中试平台’,让四川、重庆有需求的企业去那里做试验,吸引更多重庆企业或‘双城’以外的企业就地孵化合作,也能带动成都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普惠金融可大有作为

进一步拓宽农业、消费行业融资渠道 推乡村振兴、消费升级

去年12月,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和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三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成渝两地金融科技行业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同推动三方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长张晓玫。吴枫/摄

“这是成渝金融科技领域的一次破冰行动。”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长张晓玫说。

在张晓玫看来,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而要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金融产品赋能,让金融产品降本增效是成渝两地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哪些产品能降本增效?

“金融科技‘睁开眼睛’那天起,就是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张晓玫说,在普惠金融上,成渝大有可为。她认为,成渝地区农业发达,消费力旺盛,农业和消费正是普惠金融的载体、场景和抓手。农业消费等领域长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双圈”互联互通,金融科技助力,将进一步拓宽农业、消费行业融资渠道,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助推乡村振兴、消费升级。

“无科技,不金融。”张晓玫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抢抓“金融科技”这个赛道。“今年,我们将把合作协议进行细化。”

在金融领域,张晓玫也为成渝地区抢抓金融科技赛道支招:首先要充分发挥成渝两地高校优势,加快金融科技人才联合培养。金融科技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很大,周期长,要科学谋划学科建设。其次,应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和众多科研机构,结合现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打造精准化金融科技产品,赋能实体经济。此外,要建立互行互通的金融科技行业标准,用金融的活水助力两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统筹:吴楚瞳 钟振宇 喻茂

编辑:覃贻花

视频:李金芯

校对:邓童童

审核:黄志凌 王小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