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揭开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 “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川博开展|瑞虎迎新⑤

2022-01-28 17:54: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成博

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广袤、人口与民族最多的大陆。这里的两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曾经孕育了三大古老而璀璨的文明。1月28日,这幅绚丽多姿的文明画卷在四川博物院展开——“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精彩揭幕。

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楔形文字泥板、神秘的苏美尔文明中行政长官的祈祷雕像、具有强烈希腊雕刻色彩的犍陀罗艺术佛立像,以及三星堆祭祀区去年新出土的盘龙形器盖、玉刀、“诸葛亮”青铜人头像……来自亚洲地区巴基斯坦、叙利亚、日本、柬埔寨、黎巴嫩以及中国等6个国家共270件/套精美文物集中亮相,展示出亚洲古老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宗教精神、哲学思想,甚至国家建设的独特智慧。一场亚洲古代文明的视觉盛宴惊艳登场。

如果我们不了解亚洲的过去,就无法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让我们从历史的源头开启穿越时空的旅程,寻求古人智慧,探源文明之光。

一展阅尽亚洲三大流域古代文明

2019年,为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的举行,“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并由此开启了长达3年、共6个城市的国内巡展,今年四川博物院的展览,是该展的收官之站。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此次川博巡展的总策展人谢丹介绍,相比前几站以时间为线索的展陈思路,四川站的巡展以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来构架展览框架,视野因此更加宏大、也更具学术性。

此次展览共分为《悠远璀璨——两河流域文明》《兼容并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华夏之光—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三个单元,分别回溯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展现人类早期文明成果;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国家兴起,文化影响不断向外延伸,各文明互相交融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悠久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文明交流、互通有无的繁盛景象。展览对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结合展出文物各有侧重,同时兼顾了历史背景和大众普及,让观众近距离、一次性领略亚洲古老文明的魅力与精彩。

精品众多不容错过

此次展出的文物多达270件/套,分别来自6个国家,仅国内借展的博物馆就多达8个,展出的众多文物都堪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犍陀罗风格佛立像

两河流域出土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女性石雕像、陶狗、陶羊、石斧等文物。岁月模糊了文物的外形,它们却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鲜活见证。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其文物实物此前从未在四川展出,这次展览上,一共7件文物揭开这个远古文字的神秘面纱。苏美尔文明是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其行政长官的形象,通过距今5000年前的祈祷者雕像能够一窥究竟;世界上最早开创把国王或者领袖的图像刻到钱币上先例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铸金币——大流克金币,也将在展览中亮相。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板块中,则可以感受珍贵的佛教造像艺术在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不同魅力。巴基斯坦出土的犍陀罗佛立像,高鼻深目身穿通肩式宽敞大袍,而佛教艺术传到了柬埔寨,佛造像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此次展览尤其不能错过的是第三单元《华夏之光—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部分。在这个章节,策展人直接选择了青铜文明为切入点,一展文明古国的无上荣光。三星堆戴金人头像、青铜面具,四川博物院镇馆之宝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等精美青铜器一一亮相,三星堆祭祀区去年新鲜出土的文物盘龙形器盖、玉刀、“诸葛亮”青铜人头像也与公众见面。此外,展览还围绕丝绸之路组织了精美展品,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它反映了开放包容的盛世大唐,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


三星堆最新出土青铜人像

 

此次展览将免费展出至3月31日。

重点文物介绍:


楔形文字黏土版文书

 

公元前1307—前1275年

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高25厘米,宽17.5厘米)

这件3000多年前的泥板镌刻了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的指令——碑文上书:“他是个伟大的征服者,众神令所有君主都屈膝于他的脚下。”下方列举出其先辈们的诸多功绩,同时也记载了他自己的功绩,黏土版背面刻有众神之咒。

两河流域,包括今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区。这里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的先民逐渐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定居生活,学会了饲养山羊与种植小麦。当地居民较早地掌握了农业和灌溉技术,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学会了制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著名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也在此诞生。数千年来,多个民族在此交流融合,共同成就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辉煌时代。

此次展览,从未在四川展出过的楔形文字泥板,首次在展览中亮相。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多见于黏土泥板上。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杆当笔,戳在泥板上,因书写线条笔直,形同楔形被称为“楔形文字”。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主要的文字体系。


祈祷者雕像

 

约公元前3000年

叙利亚马里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长22.2厘米,宽 7.5厘米)

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庙宇中有很多正在祈祷中的男女小雕像。这些雕像置于庙宇内墙边的椅上,他们分别代表了行政官、官员、办事员、商人等社会富裕阶层的人士。


镶嵌人物画

约公元前 2500 年

叙利亚马里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长30厘米,宽22厘米

画面中描绘了一位苏美尔国王(左一)和留着长发的苏美尔祭司(右二)共同主持宰杀公羊的祭祀场景,出席的还有一位留着胡子的马里人(最右),他们均双手紧握表示祷告。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小亚西亚、两河流域、埃及、波斯等地,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古典文明与亚洲诸文明彼此交融互鉴,多元文明因此在两河流域共生发展。此次展览,可以看到叙利亚中部巴尔米拉城出土的墓碑雕像鲜明的希腊风格——


青年男子墓碑雕像

 

约公元200年

叙利亚巴尔米拉城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长55厘米,宽43厘米,厚25厘米)

也能看到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建立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铸金币——大流克金币。正是这枚金币,开创了把国王或者领袖的图像刻到钱币上的先例。


大流克金币

公元前5世纪末—前4世纪初

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直径1.5厘米,重8.3克)

金币正面为国王执弓持矛半跪像,背面有打制印记。大流克金币主要用于陆军军饷,流行于安纳托利亚地区。


狮形青铜来通杯

公元前3世纪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高31.5厘米,长26厘米,宽12.5厘米)

来通前端为狮首,带有平伸的前肢,杯身较长,广口,上方有注入口,下方则有流出孔,具有祭祀兼饮宴双重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镶金兽首玛瑙杯,造型与西方的“来通杯”相似,由此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蛇王纳迦护佛石雕像

公元700年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相传佛陀禅定时突降暴雨,蛇王纳迦用身体遮挡佛祖免受雨淋。在印度教神庙中,常见蛇王张开数蛇头护佛的造像。


男性半身石雕残像

公元前2500—前1800年

摩亨佐·达罗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长28厘米,高22厘米)

雕像左腿盘起而坐,是当时最优雅的坐姿,表明这位男性的地位尊贵。


胡旋舞石刻墓门

唐(618年—907年)

1985年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唐墓出土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石门正中各浅雕一舞伎,均单足立于小圆毡上,一腿腾起。扬臂挥帛,翩翩起舞。四周衬以卷云服饰,舞者似腾跃于云气之上,与《新唐书》、《乐府杂录》中所载的胡旋舞演出情形不谋而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