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对对碰③ㅣ成渝交通“极”,如何携手打造?

2022-03-09 18:44: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周尤 颜若雯

2021年,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启动,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构建川渝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交通先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开展了诸多尝试。去年出炉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了4个交通“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其中之一。如何一体化发展,携手打造全国交通“极”?全国两会期间,四川在线、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集合多方资源,让1+1>2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是首要任务。”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表示,两年多来,川渝两地交通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同轨”、交通规划“同图”、项目建设“同步”、运输服务“同频”。其中,已启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通车后可将成渝“双核”之间的通勤时间压缩至1小时,令两地群众尤为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

“重大项目共建只是过程,共享才是最终目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罗佳明说,一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关键需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这两年来,川渝两地共同争取国家层面最大支持,统筹项目建设时序和技术标准,真正以两地“一体化”促进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罗佳明

共建共享还需要集合多方资源,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比如,四川参与投资建设了重庆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两地通过交叉持股方式,形成牢固的战略联盟,构建成为交通发展利益共同体。去年,川渝两地在全国首创,对嘉陵江梯级通航建筑物进行跨省联合调度,货物从广元至重庆航行用时减少47%、成本降低44%,向打造干支衔接的长江上游航运体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软硬”兼施,提升内联外通水平

代表委员们都认为,对标全国交通“极”,成渝地区离“综合”“立体”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路网密度、路网结构、路网布局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聚力补齐。

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川渝两地一直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行和重点领域,川渝两省市领导联系的8个重点项目中,有6个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今年160个共建重大项目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有35个,总投资6049亿元、占共建项目总投资的45%,今年计划完成投资504亿元,占共建项目计划完成投资的57%。

“要按下‘快捷键’!”许仁安表示,要统一谋划、一体衔接、互联互通、协同管理、共治共享,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加速构建出海、出境大通道,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等方面齐齐发力。他介绍,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重庆今年将通车运营郑万高铁,启动建设渝西、渝宜高铁,实现高铁营业里程、在建里程双双突破1000公里,重庆6小时通达北京。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罗佳明建议,尽早开工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成达万高铁以及川渝省际高速公路等项目,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的能力和效率,尽早形成通往其他“三极”的时速350公里高铁大通道,尽早形成3个“1小时”交通圈(即成渝双核1小时畅达,双核至区域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都市圈内1小时通勤)。

“还要强化管理服务‘软联通’!”他同时建议,强化川渝两地机场协同运营,强化中欧班列(成渝)信息资源和多式联运衔接,共同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陆路国际运输通道,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

先行先试,毗邻地区、节点城市率先发力

在建设时序上,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席雷世银认为,交通为发展服务,川渝两省市在毗邻地区规划了10个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在这些先行先试区域应率先发力,打通“断头路”“宽窄路”和“瓶颈路”,完善交通路网,提升区域连通性。“政策支持很重要。”他建议,强化重大政策统筹,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机制,支持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实施。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席雷世银

雷世银同时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全国智能交通发展高地,“在川渝毗邻地区加快传统基建的同时,可同步规划推进新基建,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族宗教委主任丁时勇

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一批时速350公里高铁落地。“加快布局高铁新城!”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族宗教委主任丁时勇认为,结合乡村振兴、超大城市“瘦身健体”等国家战略部署,将高铁作为公共服务下沉主通道,各层次高铁站点作为总部下沉主节点,在高铁新城布局养老、医疗、教育、托幼等产业,消化超大城市持续成长压力,推动双城经济圈空间优化布局。

同时,考虑到高铁的通车持续对公路运输等交通行业的竞争影响,可以提前摸排影响的关联上下产业和就业人口,有计划的通过转岗分流、就业培训,积极应对产业迭代升级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