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巴中观察 施皓文
人物名片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平昌县,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赴欧洲勤工俭学期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3月21日壮烈牺牲。
【家风故事】
“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4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平昌县的刘伯坚纪念馆。在展厅第六单元,刘伯坚烈士英勇就义前写下的几封家书被全文复制于墙面上,一字一句催人泪下。
刘伯坚 刘伯坚纪念馆供图
该纪念馆始建于1983年,1986年竣工。2019年,刘伯坚纪念馆以“铁血英才·家国情怀”为主题,以时间为主线,全面展示刘伯坚烈士生前的革命事迹。“尤其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几封家书,充分诠释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刘伯坚纪念馆馆长李臣说。
舍小家为大家
“他留下的家书共有四封,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第一封家书没有被保存下来。”据该纪念馆讲解员岳昭春介绍,第一封家书应该是刘伯坚被捕后不久,在江西信丰县唐村写下的。
刘伯坚纪念馆展厅复刻的家书为后面三封,其中两封写给他妻子的兄嫂。在这两封家书中,不仅反复提及虎、豹、熊三个儿子的教育问题,还详细写到了豹儿、熊儿的下落,并拜托兄嫂帮忙寻找:“熊儿生后一月即寄养福建新泉芷溪黄荫胡家,豹儿今年寄养在往来瑞金、会昌、于都、赣州这一条河的一只商船上……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
刘伯坚狱中写下的其中一封家书。 刘伯坚纪念馆供图
原来,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刘伯坚夫妇为忠于革命事业,根本无暇照顾三个孩子,只能将他们交给他人抚养,“其中,他们大儿子虎生在五岁时,抱给了他的大舅妈梁凤笙带回西安抚养;二儿子豹生则被托付给江西瑞金乡下的一位船户郭婆婆抚养;小儿子熊生,出生刚满月就被抱养给闽西乡下的一位农户黄荫胡抚养。”岳昭春介绍。这两封家书,舐犊之情的背后,是一位身为革命者的父亲的深深牵挂。
理想信念坚定
刘伯坚在寄给兄嫂的家书中叮咛亲友们不要将他被捕之事告诉曾经的“友人”。主要原因在于,他深知自己“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不愿“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不仅如此,记者在纪念馆中还注意到一处还原刘伯坚狱中生活的场景。牢房里,以刘伯坚为原型的塑像带着手镣脚镣,墙面上投影出了他写下的《带镣行》一诗:“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在被捕入狱期间,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刘伯坚始终坚定革命信念。他在狱中写下了《移狱》《狱中月夜》《带镣行》等诗歌,真实地记录了狱中的非人生活,寄托了对战友的深切怀念,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刘伯坚和妻子王叔振 刘伯坚纪念馆供图
他的最后一封家书是写给妻子王叔振的绝笔信,其中仍不忘提及革命事业:“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十二时快要到了,就要上杀场了,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人物点评
平昌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米本兴:
刘伯坚烈士的家书,感人肺腑。尤其那句“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信中饱含了一个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为大义”的革命情怀,展现了他视死如归、一心报国的坚定信念和赤胆忠心。刘伯坚自知即将牺牲,但仍希望妻子不要脱离革命战线,教育儿子追求理想信仰,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向死而生,是刘伯坚烈士留给我们最悲壮的背影,生命尽头豪迈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