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日记⑭丨一名“林二代”的两次“转身”

2022-04-27 07:50: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文/图

蹲点点位

达州市宣汉县五马归槽国有林场

蹲点时间

4月25日 星期一 晴

作为一名“林二代”,1971年出生的罗元忠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身份发生了两次转变——从伐木工到护林员、再到景区管理员。

上世纪50年代,依托宣汉北部崇山峻岭间的部分集体荒山成立国营宣汉县五马归槽林场。1980年左右,林场实行企业化管理,靠砍树卖木材发工资。天保工程实施后,罗元忠完成第一次“转身”:放下刀斧和油锯,成为护林员。几年前,林场被纳入宣汉国家森林公园,罗元忠的身份再次转变,从护林员变为景区管理员。

“同样是靠林吃饭,不同年代的不同吃法,感受大不一样。”4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罗元忠不停感叹。

身穿红色马甲巡山护林

10时许,在林场场部,一批身穿红色马甲、佩戴“小蜜蜂”、穿着黄胶鞋的职工正要去巡山护林。罗元忠是其中一员。

记者坐上他的摩托车。道路两侧古树参天、满目青翠。几分钟后,硬化公路到了尽头,记者随罗元忠下车步行。

鸟瞰五马归槽国有林场,崇山峻岭间茫茫林海。樊孝海 摄

眼前是一片苍翠挺拔的杉木林,踏上小径,罗元忠打开了话匣子:“这片山林,是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种出来的。”

1957年,宣汉群众响应号召来到林场植树造林,罗元忠的父亲便在其中。“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天不亮揣着窝窝头上山,要天黑了才回去。”罗元忠说,“林一代”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2万多亩的茫茫林海。

1980年左右,林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要靠砍树给职工发工资。

“父辈辛辛苦苦种下的树,我们是看着它们长大的,很不愿意砍,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砍。”

树木砍倒后锯成规格材,剥皮晾干后,运至固定的木料搬运点,再由周边的村民扛到20多公里外的火车站,外运出省,“职工砍树木心痛,村民扛木料辛苦,挣这份钱很辛酸。”

造林护林成果逐渐显现

这种情况,随着上世纪末天保工程的实施有了改变。林场重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之路,首要工作便是造林。

“这一大片都有我种下的树。”在小径上,罗元忠手指画出一大块圆圈。当时,罗元忠被分配到林场的月亮坪工区,正是脚下这块地方。

“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工区范围内每亩地种树300多株。”罗元忠和工区的15名同事一起,一头扎进植树的浪潮中,并且24小时巡逻。

造林护林成果逐渐显现。达州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天保工程实施后的前10年,五马归槽国有林场共造林2800余亩,实施封山育林18600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96%。

林场恢复,罗元忠很欣慰,让他更兴奋的事情不久后水到渠成。

2015年,宣汉国家森林公园获批,其三大板块中就包含五马归槽景区,林场多了一块“牌子”。

“这是全体林场职工新的希望。”时至今日,罗元忠仍然记得当时的激动:“这意味着有资金补助、有项目建设。”

还有更多欣喜。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7903个/立方厘米、森林覆盖率达99.39%,这些数字成为林场的大卖点,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

罗元忠和同事也因此多了新的身份——景区管理员,向游客宣传森林防灭火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知识,“还是靠这片林场吃饭,但吃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更大的发展机遇正奔向这片茫茫林海。去年,宣汉县决定依托五马归槽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打造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

跟随罗元忠在小径上前行100多米,记者看到工人正用锄头、钢钎开出一条泥土路。“这原本是一条小路,现在要拓宽到两米,铺设青石板,作为度假区的游步道。”同行的宣汉县委宣传干部张平告诉记者,毛坝场镇至林场道路加宽工程不久将竣工,会极大方便游客从宣汉县城到度假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