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新地标⑩丨这场镇长“大”了,服务百姓的距离缩“小”了

2022-05-13 17:43: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雷怡安 四川在线记者 李丹/文 吴枫/图、视频

 

●打卡区位: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

 

●新地标点位:芦溪镇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

 

●打卡时间:5月11日

 

“不用到处跑,非常方便。”5月11日,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五柏村村民王明来到镇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给刚刚出生的双胞胎孩子办理新生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因为资料带得齐全,10分钟就办好了。

 

芦溪镇,距离绵阳城区13公里、三台县城30公里,是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唯一综合试点市绵阳市下属乡镇和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现场会点位之一。2019年,与相邻的花园镇合二为一,面积由94.43平方公里增加至132.45平方公里,总人口由9.31万人增加至12万人。

 

场镇“变大”、人口变多后,怎样让老百姓办事更容易?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过程中,针对改革后群众便民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情况,芦溪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便民服务体系,将原17个部门窗口整合为综合咨询、综合受理、综合审批三类,业务日办结率达98%,群众办事盖章数量减少50%以上,同时在行政村设置23个便民服务室,实现“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解决“多头盖章”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和王明有同样感受的当地老百姓不在少数。

当天,记者在芦溪镇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看到,这里设有咨询、受理、审批等多个窗口,每个窗口配备1-2名工作人员,不时有群众前来办理业务,“方便”“快”是大家的共识。

便民中心窗口设置。

“我要流转承包土地”“我要开食品小作坊”……在服务大厅的一张海报上,芦溪镇将群众经常需要办理的30件事以口语化表达,并打印成二维码清单,群众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群众正在窗口办事。

“‘两项改革’前后,我们便民服务中心的业务办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的就是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芦溪镇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贾永玲介绍,两项改革后,服务群众增多、老百姓便民服务需求增加,但镇上的便民服务事项与老百姓的需求却不太匹配,“僵尸”事项、凑数事项比较多,“改革前,村民如果要建房子,需要‘满楼跑’找相关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耗时长效率低。”

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过程中,芦溪镇开展广泛调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了便民服务网络,建成一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和23个村便民服务室,编制了便民服务事项清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优化完善“四个一”便民服务体系,即一个代表负总责、一窗接件跑一次、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件事情一次办。改革后,例如建房子之类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全部进驻便民服务中心,成立行政审批办、设立审批专窗,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老百姓在这里递交材料一次性就能办完建房所需事项,有效解决“多头盖章”问题。“在便民服务中心,关乎城乡居民社保、医疗、养老、行政审批、退伍军人服务等事项都可以一个窗口办完,办事时间缩短45%以上。”贾永玲说。

改革前,三台县有乡镇63个、建制村932个,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通过改革,三台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减幅达47.6%、58.9%……随着镇村(社区)资源整合,治理半径扩大,便民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确保服务联系群众不打折?三台县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通过将部分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依法下放乡镇,试点“四个一”,整合便民服务窗口为“咨询、受理、审批”3类,乡镇可办政务服务类事项增至210项以上,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事情本地办成、一次办结,2021年,各乡镇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32.6万件。

高质量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小切口”撬动“大变化”

芦溪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改革,是我省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2019年,我省启动实施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实现了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在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整合形成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全省接续推进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一个综合实施方案、24个专项方案和1个监测评估方案的政策体系,明确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谋划开展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把两项改革做深做实。

“重塑县域经济地理版图,就是要围绕片区功能定位优化布局、配置资源,加快构建梯次合理、衔接有序、城乡融合的镇村体系。”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片区划分和规划编制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片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去年11月以来,全省全面推进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截至目前,共划分乡镇级片区809个,设置700个中心镇、128个副中心镇,架构起全省县域内“主干牵引、干支联动”的“四梁八柱”。

改革还在继续。在完成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基础上,三台县形成了以5个中心镇、2个副中心镇为引领的5个乡镇级片区划分方案,“中心带动、次级突破、全域振兴”的县域经济地理新格局正加快构建。通过跨建制整合产业要素资源,新建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4万亩,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去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1亿元。

4月27日,三台县全面深化改革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会召开,提出要高质量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完善配套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项目布局,科学腾挪空间,确保项目接得住、用得好。同时,还要继续做好微改革微创新实践,办好一批打通经济社会发展“难点堵点”、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实事,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

未来愿景

三台县芦溪镇党委书记 王俊:

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芦溪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一个中心镇、三个特色区、四个中心村”的发展思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改进服务方式,努力实现中心带动周边乡镇同步发展,打破镇域服务广大群众,着力打造以麦冬、生猪、藤椒、粮油为重点的国家级、市级现代园区,全力建设“百亿”级食品药品大健康产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让两项改革的红利持续释放。

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华松家庭农场负责人 何华蓉:

今年,我们种植的七八十亩麦冬收成不错,加上养殖的猪和牛,实现麦冬种植和猪牛养殖在农场内形成种养殖业循环,今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0万元。未来,我们将继续发展种养循环,在地里刨出“金疙瘩”,也希望政府继续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带领我们学习新技术、找准市场需求,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再回首

2019年10月,我省启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2020年6月,四川日报在一版“一线看治理”专栏推出深度调查稿件《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正快速崛起》和系列稿件,聚焦半年来各地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亮点做法。同年8月25日,四川日报一版又以《我省首批减少建制村18110个》为题,报道了两项改革阶段性成果。报道回答了为什么改,怎么改等问题,引发各地各部门关注。

数读这五年


 

戳链接直达:数读这五年⑩|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 破解社会治理痛点难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