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新地标⑪丨战旗飘飘展新颜

2022-05-14 20:33: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成都观察 牟峪兴

●打卡区位: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看乡村振兴

 

●新地标点位: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打卡时间:5月9日

 

5月9日午后2点,四川在线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采访。此时,天气炎热,少有人在外走动。“今天人少,但之后四天每天都有省内市州的参观团来。”一见面,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就打消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率先敲响四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的战旗村,是四川省乡村振兴中的明星村。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到这里领略明星村的魅力。

尽管记者已多次采访战旗村,但每一次来,都会有新的变化值得记录。


 

战旗村一景

幸福“上墙”

说起村上的新变化,李光菊领着记者走进去年底才重新装修好的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右侧是“笑脸墙”,43张村民的笑脸照片,围成了一个爱心,“我们想用这种方式展示我们战旗村人的幸福生活。”

便民服务中心的笑脸墙 

在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四川在线记者见到了“笑脸墙”上的主人公之一,酱油坊的经营者刘畅,他是近几年村上引流回来的年轻人。

乡村十八坊

2018年,为盘活资源、战旗村村集体自筹资金,将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布鞋、酱油、豆瓣等十几种农村土特产推陈出新,打造“乡村十八坊”,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副产品销售。为鼓励匠人们放手经营,村集体只收取营业额的10%作为租金。

在外闯荡多年的刘畅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辞掉工作回乡,拜师村里做酱油酿造的老手艺人,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酱油坊。

提起照片墙上的自己,刘畅直言,“荷包鼓了,笑容自然就多了。”开店几年,酱油坊积累起一批稳定的回头客,“一些老顾客开车上百公里过来,买我们的酱油。”

对于战旗村的村民来说,日子过得舒心,不光是因为收入有保障,更因为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回应。

在笑脸墙下方,四川在线记者发现了一个“回音壁”,记录着一些日常“小事”:4月27日,村民王正群反映广场上健身器材有损坏。当天下午,村党委就组织工人对器材进行了维修;4月6日,村民易天根反映自家房子旁有很多公共建渣,给生活造成不便,村两委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挖掘机将建渣清运走……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涉及到老百姓利益,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第一时间处理。”李光菊说,正是这样的工作作风,让战旗村党委和群众紧紧绑在一起,“老百姓信任我们,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奋斗,让战旗村一天一天变得更好。”

资源“上新”

从“乡村十八坊”出来,李光菊脚步一转,带着记者前行数百米,来到村上新打造的露营基地。绿色的草坪上,支起数十顶米色帐篷,虽是工作日,依然吸引了近百名游客到这里休闲。

李光菊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丰富战旗村的旅游业态,村上引进业主,将原本闲置的资源,打造成了一个集露营、机车租赁体验、花卉展销等多重元素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露营基地

露营基地的经营者余方波说,基地自今年2月正式开业以来,生意还不错。“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都有四五百位游客,且以年轻游客居多。

第五季·香境商业街、乡村十八坊、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农耕博物馆、壹里老街……这些年,文旅资源频频“上新”,让2019年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的战旗村旅游项目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战旗村共接待游客约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6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55万元。

游客量的增加,也促使战旗村进一步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在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和壹里老街中间,一栋新的建筑即将呈现。这是战旗村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与国有平台公司共同打造的天府战旗酒店。目前酒店已进入了内部装修的最后阶段,很快就能启用,将大大提升战旗村的住宿接待能力和品质。

天府战旗酒店

李光菊说,发展乡村旅游,战旗村的思路是要让日常生产生活融入景区,让游客能参与体验。接下来,战旗村将把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田园景观化、生产景观化,把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过段时间你们再来,肯定又有新变化。”

未来愿景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

十几年前,我从外省回到战旗村两委工作,见证、参与了这里的变化,我觉得很自豪。2020年,在全省村级建制优化调整的整体部署下,我们战旗村实现了面积上的扩容,有了更广阔的施展天地。我希望能有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书房村村民陈基佑:

我今年73岁,在书房村也生活了70多年,这几年书房村变化尤其大。我们村在山里,以前交通很不方便,到镇上都有12公里远。去年,书房村在相关单位的帮扶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很大的改变,村里的通社路全部硬化了。路通了,产业也起来了。山里最不缺的就是草,我们村有人开始修羊圈、牛场,养起牛羊,一户带一户,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现在全村有56户养牛,存栏100多头,年底存栏量可能就超过200头了。村里产业跟着全县产业走,还种了1200亩茶。村上也有了集体经济,后面还要给我们分红。希望以后书房村变化更大,发展更好。

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红星村村民陈刚德:

我今年50岁,以前一直在浙江建筑工地当小包工头,2017年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投资80多万元搞起了肉牛养殖。目前,我的肉牛已经从开初的十几头发展到100多头,年收入达100万余元。

这几年,肉牛市场行情好。过段时间,我准备再建一个200平方米的牛舍,再买25头西门塔尔小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看到我在肉牛养殖上尝到了“甜头”,村里不少村民也开始尝试养牛,我也希望带领乡亲们共同过上更“牛”的生活。

再回首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是媒体长期以来的观察对象。2015年9月8日,四川日报5版刊发稿件《战旗村的“新土改”》,深度剖析了四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在战旗村敲响背后的故事。战旗村领头人,创新思路,将13.447亩沉睡的土地资源唤醒,转化成村集体的一笔重要收入,推动战旗村不断向前。

数读这五年

戳链接直达:数读这五年⑪丨三个维度看四川乡村振兴成就

 

本文图片摄影 杨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