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体经济·寻找“无名之辈”⑪丨两次“死磕”,这家川企让高铁“大脑”实现“中国造”

2022-05-20 20:03: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田姣

【记者调查】

动车高速运行,依靠的是牵引供电系统提供的动力保障。在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中,如果把接触网比作人体的“大动脉”,那牵引变电所就相当于人体的“心脏”,供电综合监控系统(SCADA)就是人体的“大脑”。

如此重要的“大脑”,在14年前却是“外国造”。2008年8月,我国首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其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全部采用国外产品。

这一局面的根本扭转得益于一家四川企业——成都交大光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交大光芒”)。 一路走来,交大光芒“光芒”四射: 在高铁供电综合监控领域,从零起步,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7%,还走出国门,在亚洲、非洲市场大展拳脚,是四川省的“小巨人”企业。

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的当下,这家企业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储“粮”过冬。而这一选择,源于企业的成长经历:正是因为两次“死磕”科研、加大投入,才让企业在技术上、市场上不断实现突破。


第一次“死磕”: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从0达到67%,打破国外垄断

5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天府软件园的交大光芒。在研发车间的一角,一面墙上安装着数十种不同型号的智能监控设备,另一面墙上则布置着隔离开关、各类互感器等电气设备,两面墙之间简单模拟出一个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场景。

2008年,也是在这个研发车间,交大光芒副总经理兼首席专家陈奇志带领团队,研发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


智能巡检机器人“成成”(受访者供图)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中国高铁建设蓬勃兴起,时速250公里及以上的高铁成为了建设重点,对相关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继续引进国外产品,还是研发中国自己的产品,这是当时摆在中国高铁行业面前的选择题。

交大光芒的团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让中国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产品,我们坚信以三代铁路供电人的技术积淀和实力,这件事是可以做成的。” 陈奇志说。

确定目标后,交大光芒的研发团队进行“闭关”开发。这一闭,就是三年。

“不容易!压力大!难度高!”尽管已时隔十余年,谈及当时的情景,陈奇志仍然印象深刻。当时的软件园5楼研发车间,凌晨三四点依旧灯火通明,大家都是“5+2”“白+黑”地干。

与硬件开发不同,软件研发就像搭积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测试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交大光芒研发及工程团队成员需要长期在项目上蹲,“现场调试总是到凌晨四五点,有时我们小伙伴都开玩笑说,出差回来还要倒时差。”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奇志带领团队研发的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全面应用于我国后续的高铁建设中,填补了国内空白。

订单纷至沓来:公司产品应用于国铁集团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铁路局,装备近7万公里电气化铁路,市场占有率在67%以上。仅2008年,就一举中标我国首批13条客运专线的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

第二次“死磕”:

主动跳出“舒适区”,从高铁转向城市轨道交通,新产品抢占全国半数以上市场

国内市场之外,交大光芒这道“光”还射出了国门。2015年9月,完成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轻轨供电监控项目;中标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雅万(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

就像光芒一定伴随着阴影,企业转型的危机也不期而来。


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受访者供图)

随着国内高铁投资趋缓,交大光芒需要寻找新的市场。

“市场是变化的,守着一个产品一个市场,肯定有守不住的一天。”对此,交大光芒常务副总经理王涛倒是看得坦然。但是,新赛道在哪里?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进入交大光芒的视野。在王涛看来,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铁路新建线路增速已经开始趋缓,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仍处于增量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如何破题?这一次,交大光芒另辟蹊径,把新产品研发目标投向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运维方向,特别是检测监测方面。“我们原来的技术主要是监控,这和运维是不同的体系,比如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和智能算法方面都分属不同的体系。”陈奇志解释。

面对这一新业务需求,团队再次拿出“死磕”的精神,迎难而上,研发出适用于国铁及地铁的智能运维系统。据王涛介绍,地铁智能运维系统覆盖变电、接触网、轨道、桥隧和房建等多个专业,并已在深圳地铁11号线、20号线实现部署应用。

交大光芒还瞄准铁路供电检测监测业务发展方向,成功研发GM6-4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6C系统综合数据处理中心等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50%以上。 双赛道比翼齐飞,业务蒸蒸日上,为交大光芒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截至2019年末,交大光芒实现营收1.7亿元,净利润达到2265万元。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也给交大光芒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收入下滑,收款变难。”王涛记得,2020年上半年,项目实施进度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营收同比下降超过两成,直到下半年才缓过来。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交大光芒一方面加大了对长账龄和疑难款项的回收力度,另一方面在疫情有所好转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正因为如此,2020年至2021年,交大光芒营收逆市上扬,从1.98亿元攀升至2.42亿元,净利润也与疫情发生前相比,翻了一倍多。

今年3月17日,控股股东“川投能源”发布分拆上市预案称,拟将子公司交大光芒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两次“死磕”之后,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在等待着交大光芒。

【对话】

“啥都能省,研发费用不能省”

四川在线记者: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缩减了包括研发投入在内的非紧急投入。交大光芒呢?

王涛:我们的研发投入不仅没有缩减,还有所增加。去年,我们的研发投入是2434万元,比上年多投入了接近500万元,同比增长了23%,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10.07%。即使是在2020年,我们也投入了接近2000万元用于研发。

对于我们这类科技型企业来说,啥都能省,就是研发费用不能省。从我们公司自身发展经验来看,只有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才能有一系列创新成果,才能在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

四川在线记者:除了研发,还有什么很关键?

王涛:首先是市场的敏锐度,要搞清楚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其次是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时效性、前瞻性,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这也是支撑我们公司发展至今最为关键的点。

最后是人,人的创造能力是公司未来能够得到很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一直在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目前公司的科技人员占比达到六成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比接近三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