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背后深藏终身遗憾…… 阿来:歌颂诸葛亮的杜甫在为自己鸣不平

2022-05-21 21:59: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余义勇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成博\文 向宇\图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当下的人如此,千年前的杜甫亦如此。

5月21日下午3点,由四川在线、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第五讲开启。这一次,著名作家阿来讲述安居乐业之后的杜甫,开始探寻成都的人文古迹。杜甫第一站去到了武侯祠,阿来着重梳理了杜甫在这座千年古祠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揭开杜甫推崇诸葛亮,“痛感君臣未际会”的遗憾根源。

讲座现场

寂寞无人的武侯祠

杜甫为诸葛亮深感遗憾

“杜甫从浣花溪出来,武侯祠离他近。”阿来说,杜甫到了那里之后,看到了什么呢?“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见锦官城当时种植了很多柏树,望到柏树最茂盛地方,去那里就能找到丞相祠堂了,为什么呢?“古代凡是有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或者墓地,都讲‘丰树丰木’,用什么丰?寿命长的树木,柏树。”

阿来认为,当年的武侯祠,不像今天这样,游客络绎不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都没有,进去的台阶都差点要被青草掩埋起来了,黄鹂在树上叫,实为一个很寂静的地方,只有少数感兴趣的人才会去,而杜甫就是其中之一。”阿来特别提到“自”和“空”二字,正是这两个字让他看到了杜甫眼中的武侯祠——寂寞无声,没有人。“所以杜甫是有一点感叹的,感叹是双重的,一个是他自己心情的荒芜寂寥,也感叹诸葛亮当时一世辉煌,但是在后世的普通人世间也慢慢湮灭无闻。”

阿来

众所周知,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会是后来才发扬光大的,其实在当时并没有那么美好的概念。“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已成功,诸葛亮频频殚精竭虑,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两朝开济,开国有他,济是对朝廷运转有济世之功,最后死在出征的路上。”阿来直言,在最后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杜甫对诸葛亮的命运进行了总结,他觉得诸葛亮其实是个悲剧人物,辅佐了一个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杜甫肯定诸葛亮的才能,但为他深感遗憾。”

不停诗写多怨嗟

杜甫痛感自己君臣未际会

而杜甫为什么要写《蜀相》这样一首诗,除了替诸葛亮惋惜,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人给与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价,杜甫是第一人。”阿来说究其缘由,是因为杜甫自己的现实遭遇。

杜甫曾经认为他和唐肃宗之间差一点就要成为另一个忠臣与明君际会,他从来都觉得自己是要干大事的。阿来解析:“杜甫是有过远大理想的,‘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但唐肃宗不是明君,他也不是有魏征之才的大臣。而这正是他羡慕诸葛亮的原因,因为刘备也不是明君啊,但诸葛亮却始终忠心耿耿,所以,杜甫他是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上推崇诸葛亮的,痛感自己没有相同的君臣际会。”

阿来

因为对诸葛亮的这种崇拜,杜甫离开成都,到今天的云阳县,还专门到白帝城,也就是刘备托孤的地方,那个时候叫夔州。在那里,杜甫还写了很多怀念诸葛亮的诗。

“他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写什么?写‘诸葛大名垂宇宙’,说诸葛亮的名字就像神一样。后来又写《八阵图》,就是诸葛亮推演兵法而创设的一种阵法。还有歌行体的《古柏行》,‘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说这个地方跟那个地方一样,武侯跟先主的庙并在一起,也是一样。‘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这里既是说诸葛亮是梁栋,也是杜甫说他自己这个栋梁之材没人用。‘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结尾这句呢,杜甫说给自己,杜甫你也不要天天抱怨,你作为很大的树,天下没有地方能用到你。杜老先生就是牢骚多,曾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最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延伸阅读——

通过“诗史”介入真实历史

阿来认为,诸葛亮与四川成都是一个紧密相连的话题,“三国的虚构历史观和三国志本身的历史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跟张力,而这种差异和张力刚好对今天中国人历史观的形成,尤其对成都和四川来讲,了解我们真实的历史,跟演义的说书人的历史,中间有一个辩证。”所以,阿来希望大家能好好读一读杜甫所写的关于诸葛亮和三国的诗,“杜甫的诗是‘诗史’,通过他的诗,让我们获得非常重要的视点,成为介入真实历史的重要节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