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者日|一张献血证让两位年轻人走到一起……

2022-06-14 18:32:5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谢娜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6月14日,成都市血液中心正在举办“世界献血者日”活动。在现场,有身穿红色制服、献血200多次的志愿者阿姨,有用手机记录与母亲共同献血经历的“00后”,还有因一张献血证相恋、结婚、升级“准爸妈”的夫妻……每一段故事中出现的物品,记录着平凡人的热血,也见证他们的温暖。

一张献血证“作媒”

两位年轻人终成眷属

“要是没有这张意外掉出来的献血证,我不会和她有这么多故事。”6月14日,在成都市血液中心“世界献血者日”活动现场,市民祝凯握着一张无偿献血证,深情望向妻子邓超。

祝凯和邓超一开始只是普通朋友。2021年4月,邓超打算搬家,祝凯前来帮忙。在邓超收拾好的箱子里,无意中掉出一张无偿献血证。

“你都献血5次了啊?”祝凯被邓超的善举感动。身为医生的邓超“趁热打铁”地说:“适当健康献血对身体无害哦。”

受邓超激励,祝凯也来到成都市血液中心春熙路献血屋参与了献血。“一想到尖尖的针头,还是手心冒汗,说不紧张那是骗人的。”祝凯回忆第一次献血经历,“但想到邓超那张红色的无偿献血证,又有力量了。”

献了血,祝凯和邓超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两颗心越靠越近。

“第一次我献血,是因为看到你的献血证,我想,‘这是怎样勇敢又有爱心的姑娘’。今天是我第二次献血,我想和你一起继续‘热血’前行,你愿意嫁给我吗?”半年后,祝凯第二次献血,并在献血屋向邓超求婚。

祝凯向邓超求婚。 受访者供图

“当时惊喜和感动交织,完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剩下点头了。”在献血点工作人员和众多献血者的见证下,邓超答应了祝凯的求婚。

不久后,祝凯和邓超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在喜悦的同时,祝凯也和妻子约定,“献血证见证了我们相恋、相守的故事,以后等娃娃长大了,我们也要带着孩子来献血。”

一件穿了10年的红色制服

见证献血志愿者的坚持

6月12日中午,日头正酣,天府广场献血屋外,一个身穿红色制服的身影不知疲倦地穿梭其中。仔细看,红色制服的袖口有点磨损,但颜色依然鲜亮,它的主人,是63岁的无偿献血志愿者王红虹。

王红虹的献血证和获奖证书。 受访者供图

对王红虹来说,这件红色制服有着重要意义——象征着她21年、200多次无偿献血,代表她近10年、6000小时的宣传服务志愿工作,以及多年带动家人、朋友参与无偿献血的坚持。2021年3月,王红虹和丈夫沈骏,以及丈夫的弟弟三人获得了“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我见过很多病人家属四处求血的焦急,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们。”说起志愿服务初衷,王红虹回忆。

王红虹正在提供志愿服务。 受访者供图

如今,周一到周五,每间隔1天或2天,王红虹都在献血点宣讲知识,周末则开展宣讲服务和培训。除了在成都市血液中心采血大厅、天府广场献血屋等固定服务点,这道红色制服的身影还活跃在街区、乡镇、企业、学校等。

2017年,成都市血液中心为志愿者更换新的志愿制服,“原先那件舍不得扔,就和新制服轮着穿。”穿上新制服,王红虹感到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得与时俱进,于是把“50后”“60后”退休人员为主的志愿服务队,与“00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到一起,定期开展分享会,既能互补不足,也能常学常新。

最近,王红虹又在研究如何“升级”宣传服务。“疫情原因,线下志愿者和咨询者都少了很多,我就琢磨线上宣传,比如开直播、朋友圈分享等,可以覆盖更多人。”

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这天,在成都市血液中心,王红虹如往常一样,身着这件红色制服,和市民分享着献血故事:“我都60多岁了,从2001年到现在,一直在坚持,我丈夫、儿子、亲戚朋友不少人都参与到献血中了……”

一部“仪式感满满”的手机

记录母女俩共同的“热血记忆”

“第五次献血成功!”6月14日,陈思怿将献血合格的手机截图保存下来,又晃了晃手机,“预约献血、宣传健康献血知识、记录献血经历……这部手机里都是我和妈妈的‘热血记忆’。”

陈思怿(左)和母亲施玉萍(右)。 受访者供图

2021年,陈思怿在某医院实习,母亲施玉萍送给她这台手机作为实习礼物。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陈思怿看到病榻上急需用血的病人奄奄一息的模样,也听到实习老师说起临床血小板使用紧张的情况。回到家,陈思怿一边和母亲说起医院见闻,一边用手机上网了解献血现状,打算等18岁生日一过,就去捐献血小板。

转眼到今年4月,陈思怿用手机搜献血点,发现成都市血液中心离自家只有两条街,赶紧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献血。预约后,陈思怿试探性地问母亲:“妈,要不一起去血液中心看看?”一开始,施玉萍还有点犯怵:“我从小就怕打针,去医院看到针管那么粗都头晕。”陈思怿赶紧翻出公众号上的献血知识给母亲科普,最终施玉萍“说服”了母亲。

第一次献血对“00后”的陈思怿来说,“仪式感不能丢”。在社交软件上发布与母亲在采血室合影、献血证拍照留念……用手机记录献血的每一步,在她看来必不可少。母亲笑称,自打那天献血后,陈思怿时不时“抱”着手机,查看公众号是否更新了献血信息、是否有血液合格的短信提醒。第一次献血一周后,陈思怿看到一条成都市血液中心发来的短信:“尊敬的无偿献血者,您的血液经检验合格,将用于救治病人,感谢您无私的捐献。”她立马截图、保存,兴奋地发给母亲:“妈,成功了!”

这条短信让母女俩有了继续献血的动力。如今,每月献血“打卡”,已成为母女俩的习惯,“看到手机应用软件里献血合格的记录,特别有成就感。”

记录献血经历的同时,陈思怿萌生在朋友圈、微信群科普健康献血知识的想法,“家人们,小陈的献血微课堂又来咯,常见的献血类型分为献全血和单采血小板……”临近世界献血者日,陈思怿的朋友圈活跃起来,“我要做同学们的健康献血‘宣传委员’,通过分享、科普,带动更多人加入。”

目前,陈思怿和母亲均已献血5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