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最长的白昼里,向阳而生|人境•物候

2022-06-20 18:01: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苏桂明

□余隆海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兼具“节气”和“节日”的双重身份。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日—22日交节。夏至之日,是一年之中昼时最长、夜时最短的一天,也是阳气最盛、阴气萌始的一天。“夏至”以后,除青藏高原、东北、内蒙古和云南等省区内有一些常年无夏区外,我国各地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升至22℃以上,为物候学上真正的夏季。


6月15日,初夏时节,内江市东兴区平坦镇十里村百亩荷塘绿意盎然,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李建明 摄(视觉四川)

祭祀原为禳灾除荒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对夏至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清代李光地等撰写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说:“‘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这个解释,非常科学而生动。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也是创立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始点性节气。夏至的发现与确认,缘于古老的天文观测。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也就是西周末年,先人便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确定的根据是一年之中,正午土圭影子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为冬至。土圭影子最短,白昼最长的一天为夏至。

夏至三候,分别是“麈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其中,所谓麈角解,是因为驼鹿角通常每年春季新生,夏至节气开始脱落。二候蜩始鸣,“蜩”的学名为“蝉”,俗名为“知了”。《诗经·豳风·七月》中说 :“五月鸣蜩”。农历五月,蝉就会开始鸣叫,雄蝉靠震动鼓膜发出嘹亮的歌声,以吸引雌蝉前来交配。三候“半夏生”,半夏,俗称“麻芋子”,药草名,块茎有毒,经炮制后可入药,有燥湿、化痰、祛寒的功效,夏至前后生长,此时夏天过半,叫作半夏。

中国古人认为,天、人代表“阳,地、物代表“阴”,在周代便有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传统。《周礼·春官·神仕》:“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就是在夏至这天要对地神和百物之神加以祭祀,以除去国家和民众的灾荒、瘟疫。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因此,古人在夏至即“夏节”之日,要举行各种活动以尽“敬节”之意,旨在除国之凶荒、民之札礼。

旧时的帝王在夏至,会亲自主持隆重的“祭地”祈福仪式,所有参与祭祀的王公大臣等都须先行斋戒。自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后土祠,于“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章,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史记·封禅书》)。汉以后历朝也多实行夏至祭地典礼,在庄重的迎夏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是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愿望。在宋朝,每年夏至盛典更是盛况空前,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放假三天,举行各种祭神仪式,祈求灾消年丰,百物阜安。明清时代,每年夏至的祭地仍被视作“国之大典”。

民间祭祀,目的多是感谢神灵保佑夏粮获得了好收成,并祈求神灵、祖宗保佑秋粮丰产。至于祭土地神,南方一些地区有祭田公、田婆的说法,把祭土地神进行得很家常。而祭水神,则是求风调雨顺。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次子,即有名的二郎神,被一些地区当作水神祭祀。天旱了,请其降雨;雨多了,请其止雨放晴。


6月15日,在眉山市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的荷花基地,村民正在采摘荷花。潘建勇 摄(视觉四川)

贰 

农事关键雨值千金

夏至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指导农耕的节气。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万物茂盛,作物蓬勃生长,农事活动进入关键时期。在金灿灿的阳光下,庄稼碧绿,花草丛生,树木苍翠,大地郁郁葱葱。正是“水满田畴稻叶齐”和“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繁盛季节,早稻已经收获,中稻已经定苗,开始分蘖生长,多蘖壮秧正在培育。满眼葱绿的玉米旺盛生长,拔节声响彻大地。

“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农人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适时适量施肥,同时做好蔬菜果园的治虫除草和根外施肥。“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春生夏长,农人的辛苦劳作就是要实现夏天农作物更壮更好地成长。

广泛流布的农谚充满了古人的劳动智慧:“夏至无青麦,寒露无青豆。”意即夏至麦收已经全部结束。“夏至水满塘,秋季稻满仓。”“夏至三朝,知了上树稻成行。”夏至是水稻秧管的最好季节。“夏至不起蒜,就要散了瓣。”夏至到了,大蒜要及时收获。这些农谚给后世留下非常宝贵的古人农业生产实践经验。

芒种夏至是水节。这句谚语最适合江南一带。对农业来说,夏至节气的降水很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有很多农谚也说明了夏至充足的水分对作物生长的极端重要性。如:“稻谷要喝夏至水”“夏至有雨,仓里有米”“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夏至前后,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既要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要满足其透气养根的需要,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

防洪抗旱两手抓。过了夏至,中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多,六月下旬开始,出现洪涝的次数和地方明显增多,要特别注意防洪。夏至节气是我国东南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此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易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产,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夏至时节农田杂草疯狂生长,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也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中耕锄草是夏至时节极为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夏至将到,上海公园里草木丰美,蝴蝶翩翩飞舞。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叁 

养生更宜调息静心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脾胃功能易受影响,导致消化能力减弱,食欲不振。此时饮食宜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吕氏春秋·尽数篇》:“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孙思邈倡导:“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宜多吃“苦”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消炎退热等作用。可适当多食杂粮,以减免体内热量,调节机体平衡;特别要注意避免冷食瓜果等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若觉炎热,可用绿豆汤解暑益气;尽量少吃肥甘厚腻之品,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酒要少喝,因酒易生湿热,湿热阻滞,易伤脾胃。夏至时节人体出汗多,盐分也会随之丢失。故中医认为,此时可适当食咸,但勿过。

夏至的起居调养,宜晚睡早起,睡好“子午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篇》中说:“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说:应该晚点睡,早点起,不要厌恶白天时间太长。夏至阳盛,晚睡早起是顺应阳气生发的起居方式,利于气血运行。而睡好“子午觉”是在此基础上保证睡眠质量、充养气血的科学起居。“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是指半夜,即夜间23点到凌晨1时;午是指正午,即白天11时到13时。子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较弱的时候,“阳气尽则卧”,以养阳。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此时阳气最盛,阴气最弱,“阴气尽则寐”,此时睡半个小时左右,可以让五脏六腑和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益。

适量运动,以健体能。夏季运动提倡适时适量,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阳光较强的时段。运动量要适度,不宜剧烈运动,应以散步、慢跑、太极等舒缓运动项目为主。

养生养心的同时,要注意预防疾病,如空调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现在,空调病几乎贯穿整个夏天,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人容易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引发感冒。夏季时切莫贪凉,因为此时人的胃肠道较脆弱,避免患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疾病。夏天人体汗液分泌旺盛,水分流失较多,要注意补水。

起居养生,调息宁心。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精神调养,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炎炎夏日,易让人心烦意乱,心烦则更热,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问题。“心静自然凉”,要善于调节,多静坐,使心神宁静。

夏至之后,就是三伏。漫漫长夏,心清杂念,身清暑热,才能在长夏里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