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未来丨唐家河这个工作站 专为鸟儿“打标记”

2022-06-27 21:10: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工作人员给鸟儿进行测量并记录。  唐家河环志站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张明海

6月20日,正值仲夏时节,位于四川广元市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却一片阴凉,各类鸟儿在林间穿梭飞舞。“面积4万公顷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但这里也是鸟儿的天堂。”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科长肖梅告诉记者,在保护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1种。

肖梅同时也是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唐家河环志站的负责人——为更好地对保护区内的鸟类开展研究,该站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建立,为四川首个鸟类环志站,这是一个专为鸟儿“打标记”的工作站。

什么是鸟类环志研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给鸟类佩戴环形标识等形式,以便对其开展迁徙和监测等研究。”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雁飞旧道,燕归故巢”,人类很早就对鸟类的迁飞感兴趣。在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吴国宫女以红线缚在家燕脚部观察其返巢的习性;在国外,1899年丹麦教师马尔坦逊采用鸟环对鸟类开展放飞研究。“目前,环志研究已成为重要的鸟类观测和研究手段。”

工作人员给鸟儿进行测量并记录。  唐家河环志站供图

肖梅说:“环志研究,简单来讲分为捕鸟、环志、数据采集、放飞等步骤。在第二次捕捉到同一个鸟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鸟环上的信息,了解该鸟的迁徙路线、活动范围、停留时间等。”

研究人员捕捉鸟儿,通常是在白天进行网捕,每半个小时巡网一次。“巡网间隔时间不能太长,有些鸟类的脾气较急,时间长了会对鸟儿造成伤害。”同时没有人监测的情况下,要及时收网,不然会影响到其他动物的通行或安全。对“落网”之鸟,在记录了体量、换羽状况、年龄和性别、脂肪度等信息并佩戴上环形标志后立马放飞。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在保护区内,42%以上为候鸟和旅鸟,在进行了环志工作之后,这些鸟儿无论飞得再远,都打上了“唐家河”的印记。

工作人员给鸟儿进行测量并记录。  唐家河环志站供图

“虽然环志工作一直以来是观测候鸟迁徙的重要手段,但对于留鸟,也就是‘本地鸟’来说,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肖梅说,“比如,同一个鸟儿,我们在不同时节和不同海拔都捕捉过,那么就可以通过环志了解其在垂直迁移、身体量度、换羽状况等方面更为详细的信息。”

据介绍,建立环志站一年多来,保护区通过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建立“鸟类环志与疫病监测站”,在区内7个区域开展了鸟类环志调查,共设网49张/次,覆盖海拔为1261米—2680米,涉及的生境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竹林等多种类型,共网捕野生鸟类356只,隶属于鸡形目、鹰形目、鸮形目、䴕形目、雀形目的26科47属71种。

令研究人员惊喜的是,根据环志信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队伍“扩容”了:网捕的鸟类中,有10种为保护区新收录鸟类,分别为云南柳莺、四川柳莺、峨眉柳莺、白斑尾柳莺、灰冠鹟莺、比氏鹟莺、峨眉鹟莺、四川旋木雀、田鹨、栗鵐——至此,唐家河保护区鸟类种类由原来的328种更新为338种。

肖梅告诉记者,下一步,在继续做好鸟类环志研究的基础上,会开展安装“追踪器”等更多环志形式的探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