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彭莉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6月29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大型机械来回穿行忙碌,新开工的“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以下简称“三结合”项目)辅助工程火力全开,工程起点接G108国道,全长约7.15公里,投资约1.2亿元,由此拉开“三结合”项目建设序幕。
作为攀枝花市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三结合”项目包括人和渠引水工程、仁和抽水蓄能电站和新能源开发三部分。其中,人和渠引水工程是“三结合”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为主,设计灌溉面积约72万亩,多年平均引水量1.33亿立方米,覆盖攀枝花金沙江以南和盐边县南部区域。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覆盖区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问题,大幅提高清洁能源供给,助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对强化粮食和清洁能源生产供应、促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具有重要意义。
金沙江在山谷间穿行而过。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
守着两条江却缺水
创新谋划“水+”发展模式
攀枝花素有“长江上游第一城”之称,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并贯穿全域,年均过境径流量约1100亿立方米,境内共有大小河流95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4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丰沛。
然而,攀枝花属南亚热带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季、雨季分明,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近3倍。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属于旱季,时间长达230天以上,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14%。
加之攀枝花没有大型骨干水源工程这一“短板”,严重制约着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工程性、季节性缺水矛盾突出。已建成的182座水库,多年平均有效蓄水量仅达到计划蓄水量的六成至八成。
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守着两条江却缺水。数据显示:近10年来,攀枝花已发生4次长达220余天的“秋冬春夏四连旱”。受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没有大型骨干水源工程等不利因素影响,攀枝花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拥有量仅96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用水紧张线1750立方米。
土地“喊渴”,农作物自然受影响。以攀枝花特色芒果为例,保灌芒果林丰产期亩均收益高达2万元,但无水可灌或工程性缺水的芒果林亩均收益不足3千元。
如何破解长期以来面临的“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窘境?去年以来,攀枝花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将农业灌溉和新能源、储能相结合,创新谋划“水+”发展模式,以“三结合”项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总格局。
据了解,攀枝花拥有十分丰富的风光资源,全市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200万千瓦,光伏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740万千瓦。“三结合”项目使用光伏、风力等新能源抽水蓄能,引江渡河上山,利用水利工程储水,引水工程输水,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金沙江碧波荡漾。陈姝妤 摄
巧思破解“水瓶颈”
助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摊开“三结合”项目蓝图,背后藏着三大巧思设计:巧谋划,系统解决了水源、提水动力源和运行成本高的难题;巧设计,利用水源高程优势,能够实现大部分受水区域自流灌溉;巧运行,水能、风能、光能与未来氢能联动运行、多能互补,能量转化灵活,可最大程度减少弃水、弃风、弃光。
该项目覆盖范围1600多平方公里,涉及攀枝花市20%以上国土空间,覆盖全市70%以上人口,覆盖区域贡献全市70%以上GDP。
目光聚焦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和渠引水工程。“这一工程可以说是攀枝花的‘都江堰’,将为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多变化。”攀枝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将成为破解攀枝花缺水瓶颈的重大水利工程。
据介绍,人和渠引水工程以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波西水库为水源,拟新建11座提水泵站及390千米管道、隧洞、渠系等输配水线路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1.8万亩,土地复种指数将由1.34提高至2.10。
攀枝花市“三结合”项目辅助工程开工仪式现场。石磊 摄
同时,对灌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旱改水”“坡改梯”“园改耕”潜力进行分析,预计可新增耕地及提升耕地质量面积合计10.6万亩,将进一步夯实攀枝花市“粮食安全”基础,充分发挥水利对推动乡村振兴、藏粮于地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以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为目标,以抽水蓄能电站和新能源开发为支撑,一体化推进‘三结合’项目开发建设和资源整合。”三峡集团四川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将高质量推进“三结合”项目建设,早日实现“三五七”目标,即:在攀枝花总投资超300亿元,力争打造攀枝花500万千瓦以上规模清洁能源基地,满足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70万亩以上灌面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