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抓发展”调研行⑮丨留抵退税“杠杆”足

2022-07-02 00:01:3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陈碧红 高启龙

调研点位: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

“没有那笔钱,生产线可能都关了,何况多招人?”6月20日下午,怀里抱着新入职员工资料报表,合盛硅业(泸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盛泸州”)财务总监王小琴感慨:企业的产能终于恢复了。

今年3月起,受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硅矿石和运输费用价格均出现快速攀升。已经落户泸州8年且供应链大部分在外地的合盛泸州,原料采购和运输成本陡增,“限产”“停产”等词被管理层频频提及。直到5月下旬,合盛泸州收到了2633万元的留抵退税款。靠着这笔钱,企业走出了限产乃至停产的阴影。

但在泸州,享受到政策“红包”最多的,是总投资200亿元的恒力(泸州)产业园。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四川恒力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恒力”)一次收到留抵退税款2.7亿元,瞬间让总投资200亿元的工业项目恢复正常运转。

小税款撬动大园区,留抵退税的“杠杆”作用可见一斑。除留抵退税,稳住工业还付出了哪些努力?6月20日至21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泸州,走进工业企业聚集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以下简称“临港片区”)和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


6月21日,四川恒力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调试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一笔款项:

泸州最大的工业项目,被施肥到根部的“及时雨”激活

“泸州经济看临港,临港经济看恒力。”在泸州市发展改革委采访时,有关负责人反复提及:恒力(泸州)产业园是泸州工业乃至经济的“晴雨表”。

原因是,坐落在临港片区的恒力(泸州)产业园,有泸州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工业投资项目——高档纺织面料智能化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占地5000亩,由恒力(泸州)产业园牵头打造,年产10亿米高档纺织面料。

超1万台生产设备开足马力、食堂工人把午餐送到车间门口……6月21日中午,在四川恒力生产厂区,工人们忙得只能轮流去吃午饭。但是,翻看企业的生产日志,几组数据异常刺眼:3月被迫停产5天,4月被迫停产4天。冰冷的数据,记录着企业过往的不易,也与当下的火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疫情的确让我们措手不及,也让我们‘压力山大’。”四川恒力办公室主任王向真忍不住说起了今年上半年经历的困难时刻。


6月21日,四川恒力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调试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与合盛泸州一样,今年3月至5月,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导致原材料价格和运输费用快速上涨,企业的经营压力陡增。面对困难,四川恒力想了不少办法。但与面临的困境比起来,企业自救措施显得杯水车薪和缓不济急。

让企业从重创中恢复的,是留抵退税款。5月下旬,经过前期测算后,临港片区管委会向四川恒力主动发放了2.7亿元企业留抵退税款。“这是我们感受最深的纾困帮扶政策。”前述负责人介绍,留抵退税是最直接、企业受惠最大的举措。正是靠着这笔钱,让企业等来了应收款陆续到账,也为企业冲刺年度目标提供了可能。

“不仅要把肥施在根部,还要把握好‘施肥’的时间点。”泸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4月初省级层面正式启动留抵退税业务办理后,当地便立即组织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开设留抵退税办理绿色通道。仅从4月初至5月底,全市2900余家企业共办理留抵退税33亿元以上。

初步摸底显示,参与办理企业九成以上实现了正常生产经营。


6月21日,四川恒力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调试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一次牵线:

刚迁入的企业通过供应链重组找到“回血”新订单和新方向

6月20日下午,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内,黄立强悠闲地在办公室泡起一壶功夫茶。一个半月前还是另一幅光景,这位四川都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都乐”)的负责人,连饭都吃不下。

去年初才从广东搬迁至泸州的四川都乐,是国内出货量前十的光学镜头生产企业,其生产线理论日产能已达20万个。但上半年,四川都乐的日出货量一度下降至5万个。

危急时刻,四川都乐拿到了约600万元留抵退税款。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新的销售渠道和前进方向。”四川都乐副总经理武万海解释,此前,企业的销售渠道过度依赖手机单一领域和外地市场。在疫情冲击下,下游手机市场消费出现萎缩,四川都乐跟着“感冒”。


合盛硅业内,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内检查设备 杨尚威摄

怎么办?

“危难时刻,政府要对产业链稳定展现更多作为。”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洪波认为,疫情暴发两年多来,产业链和供应链最大的特点是本地化和就近化。

也正是如此,今年泸州市对白酒(食品)、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七大重点工业行业实施产业生态链“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分别出任“链长”。主要职能,是帮助受疫情影响的本地企业就近就地重组供应链。

依靠“链长”牵线搭桥,四川都乐在四川和重庆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并同步实现了进军新领域。

“川渝两地的汽车企业、安防企业多,对光学镜头需求量很大。”武万海介绍,依靠各方帮忙,企业眼下日出货量已恢复至15万个。其中,汽车、安防等非手机业务市场的销售占比已超过30%。


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合盛硅业泸州基地 杨尚威摄

黄立强则表示,随着在川渝两地非手机业务的拓展,预计2024年,企业50%产品将集中在汽车、安防等领域,对外地客户和单一领域依赖度进一步降低,“结构更合理”。

除推动企业就近就地完善供应链产业链,泸州还在有针对性“补链”。何洪波介绍,今年前5个月,泸州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0个、投资总额576亿元。随着产业链的完善,今年1月至5月,泸州7大重点工业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经受住了超预期考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