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蹲点采访⑦丨科技城新区追“新”

2022-07-02 10:01: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

(2022年6月)

李睿 四川在线记者 钟莉 徐莉莎 尹勇 祖明远 摄影 肖雨杨 朱文博

6月16日上午9点多,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抵达蹲点点位——中国(绵阳)科技城新区。刚和一家金融机构谈完合作的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雨果说:“你们来的时间好巧!”

 

前一天,新区直管区面向全国征集“云上大学城”等5个地标概念性方案截止,国内外20多家知名设计院赶来应征。12天后的6月28日,直管区4个重大先导性项目将开工。

 

这个总投资165亿元、对标全球一流城市新区的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短短十来天时间表已排得很满。

 

在四川最年轻的省级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每天追新,脚步不停:

 

6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签约入驻科技城新区,算上此前签约的厦门大学,“云上大学城”添上10个新成员;

 

6月22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先研院)正式迁入科技创新中心。第二天,两个创新团队签约入驻……

 

这是全省唯一以“科技”命名的新区,当各类要素都已齐备,要寻找增量,只能在创新驱动上下功夫。因而科技不仅是名片,更是其发展的底气和基因。

 

6月16日至28日,我们选择了新区直管区作为蹲点观察对象。奔走在这片36.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我们侧耳倾听、用心感受。在新区大手笔、大动作的背景下,我们试图找到一些细节,通过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归国科学家、一个没有编制和级别的事业单位、一场严重超时的座谈会从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聚集等方面,去感知新区澎湃的创新活力

新来客:一心想打破国际垄断的归国科学家

楼道里,两位清洁工扫出灰尘漫天;走进公司,家具还散发着油漆味;实验室里,材料成堆码放着正待启用。6月16日下午,在新区创新基地1号楼,四川长晏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进行搬入新居前的“开荒保洁”。

一个身着海魂衫,面容和蔼,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总经理走到前台迎接我们。他见面就感叹,“做企业不简单,不比在实验室搞科研轻松!”

晏敏皓,一到人才济济的科技城新区,我们就听说他的名字。不少人称他为新区的“攀登者”。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退役实验室副主任、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修复材料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去年入选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两弹城”长大的他,人生道路上一边是“放弃”,一边是“兴趣”。为了赴法深造,他放弃了深圳的稳定职位;为了回报桑梓,他放弃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高薪职位;留法十年后回到家乡,带领国际团队致力于环境修复新材料,尤其是核废物处理处置新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了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他开启“车库创业”。

会议桌上的瓶瓶罐罐里,盛满乳白色、暗红色的粉末——放射性核素萃取分离树脂。这是他们的成果,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国产化替代自主创新的系列材料。

晏敏皓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领域的核心材料大多靠进口,价格居高不下,自主核心关键技术与工程化应用装备紧缺,成为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

过去几年里,他带领研发团队针对放射性废液尤其是高放废液处理中的痛点与难点,开创性地研发出针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高选择性萃取分子,与此同时合成出环保、耐酸碱及耐辐照性能优异的多孔树脂骨架颗粒,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术将两者结合后得到全新的复合功能材料——萃取分离树脂。该材料能够满足核工业、核医疗针对各种放射性核素的萃取分离需求,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全流程国产化批量生产。

2021年,产品已在中物院、中核集团等重点单位逐步应用,打破了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的被动地位。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新区创新载体。郭超英 摄

针对民用市场的创新性产品也正在被开发。眼前一双看似普通的乳白色橡胶手套7月份即将上市。“我们希望靠它把介入用医疗辐射防护手套的进口价格,彻底打下来!”晏敏皓信心满满。

这双只有0.5米毫米厚度的手套,具有X射线防护能力,可以避免介入手术中辐射对医护人员的手部造成的累积伤害。

突破萃淋树脂这一核心关键材料,晏敏皓团队目前已研发出4大类20多款产品,在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与处置领域解决了不少国产替代问题。

创业三年,并非一片坦途。“我们曾一度在旧厂房里办公,第一年没有订单,2020年亏损100多万元,直到2021年扭亏为盈、营收超过2000万元。今年截至6月中旬,收入已经达到3000万元。”晏敏皓介绍。

最近,科技城新区在创新基地为他们提供了近900平方米的场地,三年免租金。从此四川长晏科技有限公司进入了全新的2.0时代。

“国外一款同类产品的价格卖得比黄金还贵,在国内是一家独大垄断的,现在我们做到了全国产化的替代,批量化以后把价格降下来。我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年轻人的未来是无限的,我们有责任用实际行动擦亮绵阳科技城这个金字招牌!”晏敏皓说。

新纽带:一个没有编制和级别的事业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交叉科学创新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绵阳)科技城大数据产业研究院、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科技平台云集的科技城创新中心,彰显着科技城新区的“含科量”。

6月16日,蹲点小组来到慕名已久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先研院)。自诞生之日起,外界对这个平台尤为关注。


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肖雨杨 摄

“嗡……”,走出电梯,一阵阵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传来,装修一新的办公室正在清除甲醛。先研院创新发展部部长贺琨,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间会议室接待我们这批来访者。

绵阳,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全市R&D经费(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6.5%以上,居全国城市前列。为了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转化,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绵阳市委决心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科技创新示范平台,深化院地合作,共建一些重要平台。

其中,被寄予厚望的先研院“落户”科技城新区。这是由中物院下属国有企业四川久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久远集团”)与绵阳市协商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核技术应用、激光装备、先进材料等优势领域,瞄准“卡脖子”问题和国产替代等关键核心技术。

这个事业单位有点怪。问行政编制,没有;固定财政补贴,也没有;行政级别,还是没有。

“关键不在编制和级别,先研院的使命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贺琨说,平台的职责,首先是解决“科技所能”和“企业所需”之间的信息差问题。

一方面,从科技成果源头出发,开展中试熟化,形成新的产品;另一方面也组织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科研人员往往项目任务繁重,在成果转化上分身乏术。先研院采用A-B团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贺琨介绍,A团队就是科研院所原始的技术创新团队,B团队则是先研院配备的工程化团队。A团队不离岗,指导B团队进行工程化研发。两两结合,既把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也为后续成果转化突破了工程化难题。

去年12月,绵阳和中物院为先研院举办了盛大的揭牌仪式。就在我们到来的6天前,先研院建设发展领导小组暨第一届理事会议正式召开。对一个研究机构来说,这标志着机构正式运行。


园艺湖公园,集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绿肺。郭超英 摄

此前,贺琨和团队早已在物色项目,前期已对接储备了20个项目,首批共有五六个意向项目,近期将陆续签约入驻。前期已有来自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和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创新团队入驻。

说到项目,贺琨滔滔不绝。就拿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精密电磁泵来说,它是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核心部件,可广泛用于生态环保和养殖业。这类电磁泵目前国内生产较少,主要产自日本。这项工艺已经在所里做出了样机,即将在先研院开展工程化研究。

平板探测器是无损探伤设备重要零部件之一,它通过发射X射线穿透检测件,随后将生成的图像信号转换成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图像。无须破坏检测件结构,就能一窥其内部构造。

来自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的技术,在材料、数据处理、显示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升,可用于工业检测、安检和医学检测领域。贺琨和团队已为其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预计3年左右可以突破工程化。

新产业:一场严重超时的座谈会

会议结束时,新区经济合作局局长黄桂龙下意识点亮了手机。“19点30分”,他长吁一口气,“这个会开得充实,‘拖堂’了一个半小时。”

时针回拨到5小时前。6月16日下午两点半,科技城新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座谈会开启。这是9家企业第一次正式与科技城新区的负责人见面。双方准备充足,直奔主题,以PPT讲解的方式,向对方递出“简历”。

绵阳科技城新区主要领导介绍科技城新区的主要情况之外,会议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远道而来的9家企业。

“务实,不搞虚的。”这是某机器人企业董事王茂林的印象。“直球”往来中,资源和需求进行着高效对接与匹配。政府开门见山,讲政策资金支持、产业用地保障、对军工和大型企业的链接。企业的发言同样直奔主题,直言公司的业务是什么,项目规模怎么样,需要什么样具体投入,什么样的政策和支持,钱、地、或者厂房,“简单高效直接摆上明面”。

受天气影响,王茂林转了两个航班,才从深圳来到绵阳参加这次座谈会。他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移动机器人和无人叉车。大单在手,想要尽快找到新的生产基地。他尤为看重绵阳在军工、新能源两大领域的产业优势,希望能在三季度前在绵阳完成项目落地,尽快投产,实现以绵阳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的目标。


科技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所在地  (科技城新区供图)

这场超时座谈会只是新区抢占新赛道的一个片段。此前,绵阳市委市政府作出“抢占产业新赛道”的部署。作为绵阳科技立市、产业强市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突出“科技+产业”布局,将“新赛道”瞄准了机器人、数字经济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并随即先后赴深圳、北京、杭州等地,开展“新赛道”产业的招引工作。

招引工作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新赛道”产业的承接工作也如火如荼。以机器人产业为例,近期,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该项目投资7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构建以机器人为核心,涵盖科技研发、机器人制造、零部件制造、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全产业链的生态集群,打造百亿级特色园区。该产业园从规划确定到开工,仅用时64天。

高效的承接准备,也为高质的招引工作带来强大助力。6月28日上午,在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共计12个机器人产业项目正式落户,这距离项目首次洽谈,仅过去两个多月时间。

此次签约落户的12个机器人产业项目相关企业中,有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航天龙海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可之(宁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敬科(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


位于绵阳科技城新区的绵阳立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组装间进行产品组装。王勇 摄

不仅如此,签约仪式上,绵阳科技城新区主要负责人透露:2022年底前,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将招引30家机器人企业入驻;2023年,将招引超50家机器人企业入驻。

蹲点手记

从满月到周岁,见证新区生长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新区新在哪里?”当汽车沿着九洲大道行驶,眼前还是旧有的街景,我心生疑惑。这是2021年4月,带着“行走四大省级新区”的任务,我初次踏足绵阳科技城新区的感受。

 

采访聊建设、聊项目、聊产业,一无所获。这也不怪当地,当时的新区才呱呱坠地,挂牌不满一个月。

 

一年零两个月后,因为蹲点再来科技城新区,瞬间刷新了我对这里的认知。

 

对科学家、对先研院的采访都穿行在灰尘漫布的装修工地中,明显感受到新区追新的紧迫感。

 

新在思路。关键的一步是,明确不平均用力,划分了直管区和统筹区,按照“统分结合、分片运行”的原则,协同联动、错位互补、抱团发展。

 

新在格局。行走在新区,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对标全球一流”。尽管是最年轻的省级新区,其视野已经跳出四川、甚至全国,放眼世界。

 

新在状态。走路带风是新区人的标配。12个机器人产业项目落户新区,距离项目首次洽谈,仅花了两个多月时间。

 

最后,新在创新。各类平台的搭建、人才的引进、政府资金投入的方向,无疑都指向一处——创新驱动。立足科技资源富集本底,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根本路径,打造更多“国字号”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进一步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