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命运低头,坚定成为一名医生的目标——赵倩楠:坐在轮椅上的川大医学博士毕业了|人境•后浪

2022-07-04 17:41: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苏桂明

四川在线记者 李寰

人物名片

赵倩楠,2012年,正在大连医科大学上大三的赵倩楠因“胸椎硬膜外血管瘤破裂压迫脊髓”导致瘫痪。凭着坚强与执着,她在完成本科学业后,最终顺利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接下来,她将继续留在华西医院做专职博士后。

毕业典礼上,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李为民为赵倩楠拨穗。受访者供图

6月14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举行毕业典礼,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赵倩楠坐在轮椅上出席典礼。10年前,赵倩楠因“胸椎硬膜外血管瘤破裂压迫脊髓”导致瘫痪。但她却凭着坚强与执着完成了博士学业,接下来,她将继续留在华西医院做专职博士后。“我从不抱怨命运不公,我要做的就是过好今后的人生。”

人生遭遇重创,轮椅与她终身为伴

6月17日,记者在成都市大学路见到了赵倩楠。文静、干练,这是她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我也曾经幻想过如果生病这件事情是一场噩梦、我还能活蹦乱跳该多好。”赵倩楠的表情很轻松,似乎在讲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但谁能想象她曾经遭遇到人生重创?

时光倒流到10年前。2012年,还在大连医科大学上大三的赵倩楠,突然感觉到后背一阵剧烈的疼痛,当120将她送到医院时,她已经感到下肢失去了知觉。尽管手术取掉了压迫脊髓的血块,但是受损的神经已无法逆转。从那以后,轮椅便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家人带着她到沈阳、北京等地做康复治疗,但奇迹始终没有发生。

2013年,休学一年的赵倩楠身体略有好转,就回校复学。积压的十多门主干课程考试接踵而至,主要教学楼尚无电梯难以进入教室,还要兼顾康复治疗……前所未有的压力将她包围。赵倩楠说,作为医学生,她其实早有预感,以目前的医学技术来说,自己要站起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她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痛哭过,想过放弃读书,但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看到他们眼角挂着的泪水,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通过整理同学的录音和老师提供的课件,赵倩楠最终完成全部课程,并以高分通过考试。

赵倩楠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通过一位乳腺癌患者的CT,发现其腰椎上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异物,稍不注意就会被忽略。赵倩楠将此发现告诉她的导师,经过反复确认后发现这是一个转移灶,所幸发现及时,否则就会延误治疗。看到患者康复的喜悦和家属感激的目光,赵倩楠更加清晰地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目标。

不向命运低头,坐在轮椅上完成博士学业

硕士毕业之前,赵倩楠为将来做好了规划。最适合她身体状况的工作就是做影像学研究。经过努力,2018年,赵倩楠考上了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与核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吕粟教授。学校考虑到其身体状况,批准其父亲到校陪读,并且将寝室里的上下铺进行了改装。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变形,赵倩楠的父亲每天要给她做四次按摩,经常累得浑身大汗。父亲为了女儿的科研梦,咬牙坚持着。

赵倩楠的研究方向是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脑影像指标之间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不同患者的认知功能、治疗反应、预后甚至神经生物学改变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如果影像学能够给予提示,可帮助医生寻找到蛛丝马迹,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但科学研究谈何容易?博一期间,赵倩楠用了不少筛选和分析手段,不论怎样查阅文献,却始终无法通过神经影像学标志物区分认知功能不同的患者。而这时候,实验室的其他同学已经陆续有研究成果在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对此,赵倩楠十分着急,她数次向国内外的学术刊物投稿,但始终石沉大海。导师吕粟“轻描淡写”地告诉她:做科研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不断试错之后,赵倩楠尝试改变研究方向,她发现人的大脑皮层下结构与认知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一个认知功能受损的人,其大脑皮下结构与正常人是不一样的。这项研究可能为将来发现减轻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提供帮助,美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院的官方杂志《Neuropsychopharmacology》发表了这一研究论文。

相比其他用三年时间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来说,赵倩楠多花了一年的时间,赵倩楠说,自己已经做好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准备,这是需要花一辈子的精力去完成的事情,所以也不在乎多花一年时间。

由于赵倩楠的科研成绩突出,她已经获得了继续攻读博士后的机会。

6月14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举行毕业典礼。赵倩楠坐在轮椅上,默默地在台阶下等待。这时,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李为民看到台阶下的赵倩楠,便率学术评定分委会成员集体走下台阶,为其拨穗。李为民说:“华西永远是你未来成长发展的家,华西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