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7月22日上午,随着一块红绸缓缓揭开,芝麻灰色的花岗岩石碑上,“朱李火堰”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当天,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主办的2022年纪念李冰诞辰暨“朱李火堰”揭碑仪式在德阳什邡市举行。
朱李火堰遗址碑。
除了“朱李火堰”四个大字,在石碑上方还标注了“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个字。据都发中心都江堰水利文化及灌溉遗产保护处处长谢羽介绍,朱李火堰古称“洛堋(洛口堰)”,由朱堰、李堰、火堰组成,位于什邡市洛水镇石亭江高景关下300米古瀑口故址。
都江堰水利工程闻名世界,它的主要创建者李冰也因此被世人称颂至今。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相传李冰在修建完都江堰后,又来到现在的什邡市境内的石亭江(古洛水)修建了朱李火堰,并至今仍在灌溉什邡、绵竹两地。朱李火堰也是李冰生前修建的最后一处水利工程。
2022年纪念李冰诞辰活动现场。
李冰为什么要到什邡治水?
据什邡当地历史专家介绍,这与什邡高景关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
成都平原主要由两条河流——岷江、沱江,冲积而成。由于这两条河流均发源于川西北,夏秋季节多雨,有明显的汛期。岷江从岷山中流出,到了都江堰开始失去山谷的管控,倾泻而下进入成都平原。在未建都江堰工程之前,成都平原“旱则赤地千里,涝则汪洋万顷”。
都江堰建成后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但成都平原中北部的什邡高景关以上区域,每到夏天雪水消融,以及暴雨导致的洪水集聚在山中,一旦通过高景关冲向平原,成都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就会瞬间化为泽国,依然会影响到中南部,使都江堰工程“前功尽弃”。
所以,治理沱江上游的石亭江、绵远河也就成为了继都江堰工程之后,彻底根治蜀地水患,使其永久化为水旱从人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
“此次揭碑仪式,一方面是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另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起各方重视,进而加强对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都发中心在水利工程遗产保护方面十分重视,2021年建立了灌区水利遗产基础资料数据管理平台,形成都江堰水利遗产专题数据库,摸清了“家底”,目前正在着手编制《都江堰世界水利工程遗产管理保护发展规划任务书》,把都江堰“活态”遗产保护好、利用好。
2021年底,都发中心启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申报国家水利遗产工作。今年,都发中心又启动了有都江堰特色的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申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由都发中心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