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直击|在川东北产粮大县剑阁县 记者直击两场“送水”

2022-08-14 21:22: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干旱减产的玉米。

四川在线记者 燕巧 文/图

8月13日,沿着剑南路一路而下,旁边白龙河在公兴镇河段露出河床,水面两边泥地出现很多裂纹,昔日宽阔的水面已不足50厘米。

白龙河公兴镇河段。

白龙河是广元市剑阁县东南部的主要河流。7月以来,剑阁县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降水稀少,全县各乡镇出现夏旱、伏旱,其中东南部的白龙、鹤龄、公兴等乡镇旱情严重。7月15日,剑阁县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8月12日升级为抗旱三级应急响应。

作为川东北的产粮大县,剑阁县如何抗旱保水保供?8月13日—14日,四川在线记者走进剑阁县东南部乡镇探访,亲历两场“送水”。

送水

仅一个镇,洒水车已送了38次水

鹤龄镇位于剑阁县东南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00毫米,常年缺水。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鹤龄镇旱情严重,连续40多天高温天气,导致全镇11个村(社区)出现严重伏旱。7月初,鹤龄镇开始组织给高山村群众送水,截至目前,已经给全镇11个村(社区)送水38次,送水380吨。

8月13日,四川在线记者跟随鹤龄镇政府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给岳坪村群众送水。

岳坪村距离鹤龄镇政府5公里左右,平日3米宽的村道难得有洒水车这样的大车经过,为了保障送水安全,鹤龄镇社会治理办主任张坤在前面开路,给洒水车通行排险。

一路上,记者看到玉米、大豆已经发黄。大部分玉米根部有近半米高发黄,严重的地方玉米苗枯黄。“这都是不正常的,这些玉米基本没有收成了。”张坤说。

干旱减产的玉米。

地里的大豆早已枯黄,每棵挂着几个干瘪的豆角。随手剥开几个,里面一颗豆粒也没有。

洒水车缓慢驶过树林、玉米地、大豆田,最后停在一户房前。

“水来了,接水了!”在门口的村民孙在蓉大吼了一声,七八位村民从房间里陆续出来。

10余个大蓝水桶、小白桶排在一起,洒水车开闸,哗哗的水从洒水车的水管里泄下来,一个能装100多斤水的蓝色大桶不到半分钟就装满。

大桶、小桶在家门口装满后,孙在蓉的丈夫何少普,岳坪村村委会副主任,引导洒水车前往200米处的水井放水。

岳坪村村民正在接水。

“我们这附近的老年人多,装多了也提不回去。等会水下在村里的水井里,我们再慢慢用水管接到家里。”孙在蓉介绍,她家附近的11户村民主要靠这口水井吃水,水井已经近一个月没水了,村民最近的吃水,主要依靠孙在蓉和另一户合伙打的一口小深水井,“水也不够,大家匀着吃。”

孙在蓉边走边对身后的邻居王翠琴嘱咐,“老王说好了,这水就是拿来吃。”跟在身后的王翠琴满口应下,“只拿来吃,杂水我有办法。”

王翠琴说的“杂水”,指的是家里的七八十只鸡鸭需要用的水,还有平日洗手洗脸的水。她在家里接了个桶,把门前山坪塘的水接到家里,太阳晒热了,可以用来冲澡。

到了水井旁,何在蓉和王翠琴两人合力搬开100来斤的石板盖板,水井下面有一层薄薄的水,底部还有些泥泞。洒水车来到水井上方公路停好,一根水管把车里的水引到水井,清澈的水冲到水井底部,水位慢慢升上来。

看着水冲进井里,孙在蓉拿出手机给远在成都的儿子打视频电话,“来水了来水了,政府给我们送水了。”

接完水,孙在蓉又赶紧跑回家给附近的何忠熔送水。何忠熔73岁,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人。7月以来,日常吃水主要靠孙在蓉送。

孙在蓉送水为防止水晃出,在水桶里放了空矿泉水瓶。

“送了一个多月水了,但是靠送水不能改变鹤龄镇缺水的现实,要建大水厂,才能改变缺水的现状。“给岳坪村送完水,张坤带记者去看了白鹤村正在建设的鹤龄水厂。

鹤龄水厂正在加快建设。

站在鹤龄水厂,可以眺望到山下的嘉陵江,新建的鹤龄水厂取水源来自厂址下落差350米的亭子口库区。建成后,可解决鹤龄镇、杨村镇、白龙镇、公兴镇以及苍溪县白桥镇等8个乡镇17.93万人安全饮用水问题。水厂于2021年开工建设,计划竣工时间为明年3月。“这段时间我们多班组抢抓工期,每天120多个人在20多个点位多工段施工,旱情紧急,我们要实现春节前让鹤龄片区的群众吃上水。”剑阁县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伏雄顶介绍。

盼水

160亩稻田的保卫战

剑阁县是产粮大县,位于剑阁县南部的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是主要产区,涉及白龙、公兴等乡镇。

白龙镇种有3万余亩水稻和2万余亩大豆。6月以来,白龙镇辖区内13条河流断流,集镇饮用水源地张家河水库仅有4万立方米水,正准备启动备用水源,境内还有360多口山坪塘干涸。持续旱灾造成全镇粮食作物受灾1万余亩。

6月以来,白龙镇党员干部、群众通过打井、拉水、背水、挑水等方式,抗旱找水解决生活用水困难。通过组织提水、抽水、引水等方式灌溉,最大限度抗旱保苗。8月13日—14日,四川在线记者在白龙镇直击了一场水稻的“供水保卫战”。

8月14日下午6时,红岩村10余名村民等在山坪塘附近。一根水管里咕咕咕的空气声变成渐渐能听见的水声。

“来了!来了!”红岩村1组组长徐堂南在水管一旁安静地等待。水声渐近,随着水管颤抖了一下,一股的水流从黑色的水管中冲出,冲进干涸的山坪塘里。“终于是满水管的水了!”

这口山坪塘干涸了近一个月。山坪塘下,1组30余户村民80余亩的稻田刚抽穗,正是需要用水的时候。

“这两天救一下,还救得活,再干几天,就没得救了。”村民徐会钦有4亩水稻就在山坪塘下,稻田里水渠里裂着口,急需水来补救。

红岩村1组等水的稻田。

“山坪塘的水干了有一个月了,前段时间我们从山上的池塘放水,这段时间池塘的水也没有了。”徐堂南告诉记者。

“稻田急需水救命。”8月11日,红岩村党支部书记徐泽卫带着徐堂南,找到白龙镇党委书记李玉东反映了这个问题。

加上剑南路旁边的80亩水稻,160亩稻田水稻灌浆急需用水,如果错过这几天时间,村民1年的辛苦付出就白费。

就在稻田不远处,今年刚修了提灌站,主要给河对岸的园区稻田供水。新提灌站距离红岩村原来的老提灌站的水管只有40米距离。“如果能接通,就能多保护160多亩水稻。”李玉东当即联系县农机站技术人员,把40米水管接通,再把老提灌站水管腐蚀坏了的部分更换修复。

8月12日一大早,2名技术员从下寺镇过来,村上10余名村民主动来帮忙。种有8亩水稻的徐强凡本来在附近干建筑工,也专门请假回来帮忙。“水稻等着水救命,只要能给田里把水通上,少挣一天钱没啥子。”

经过一天的抢修,老的铁管换掉,共更换了270多米水管。就在8月13日上午,新提灌站的水成功送到山上的山坪塘,但仍然只有半管水——应该是半路跑冒滴漏了。

红岩村党支部书记徐泽卫和组长“巡线”。

8月13日,记者跟着红岩村党支部书记徐泽卫走了这段新老水管共400多米的路线。“巡线”发现,剑南路旁有一个大的漏水点。水流从土里渗出,提灌站一开闸,这里就有大股水流出。

“这两天水贵如油,不能让这么宝贵的水漏在这里。”村民赶紧把提灌站的闸关掉。

一边是160多亩稻田急需喝水生长,另一边是有将近一半的水漏掉,必须找到症结点。

当天下午4时,徐泽卫打电话给隔壁村开挖掘机的人,挖掘机挖了一小会儿,4、5位村民拿着锄头,开始人工慢慢刨。“离水管近不能再用挖掘机了,如果水管弄断了,麻烦事更多。”徐泽卫说。

水从山下提灌站抽上来。

漏水点找到,是剑南路旁的铁管破裂。8月14日上午,李玉东再次联系了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量尺寸,准备给铁管加工“抱箍”。加工设备、安装,4小时后,“抱箍”安装好,但是效果不好,漏水更厉害了。工人准备第二个方案:把锈蚀的那段截断,焊接根新的铁管。

8月14日下午,再经过4小时的施工,焊接的铁管施工完毕。下午6时,提灌站再次开闸放水,水流经过近5分钟的爬升,在山坪塘流出的半管水终于变成满管水。村民打开山坪塘的放水涵管,把水依次放到各自的稻田里。

到了晚上,徐会钦还守在稻田边看着水缓缓流进稻田,“这下水稻有救了。”

红岩村1组稻田浇上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