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2022-08-19 00:32:3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担当实干

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会现场

8月18日,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省委书记王晓晖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泽回答有关提问。

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主持发布会。境内外20家媒体的70余名记者参加发布会。

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王晓晖: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与各位媒体朋友见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这些年,面对多重困难叠加的严峻复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四川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拼搏实干,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稳中求进中奋发有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我到四川工作近4个月时间,通过到基层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各类座谈会等形式,对四川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四川这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下面,我就这十年四川改革发展成就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是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我们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全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从2012年的2.39万亿元,增长到去年的5.38万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第六。工业、服务业、农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相继迈过万亿元大关,工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全省粮食产量时隔二十年再次突破700亿斤(去年达716亿斤),生猪出栏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去年达6300多万头),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天府粮仓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高于全国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建成投用,全省已建水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和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清洁能源装机突破一亿千瓦、占比提高到85%以上,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成都经济总量接近两万亿元,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超过两千亿元,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加快成势,160个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在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一批协作成果,在发展态势、创新动能、融合融通等方面发生许多可喜变化,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势不断提升。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天的四川,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快速增长,更有“质”的显著提升,正稳步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二是创新创造能力显著提升。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川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四川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序列,连续举办科博会、海科会等促进科技成果交流转化。四川拥有亚洲最大的航空风洞群、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极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参与承担了大飞机、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孕育诞生了歼20、“嫦娥五号”探测器、“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我国第一座“人造太阳”等大国重器。

这些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千亿元,总量居中西部第1位、全国第7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是2012年的7.4倍,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万亿元、是2012年的2.8倍,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

特别可喜的是,即便今年以来经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依然保持强劲态势,上半年增加值增长15.1%,其中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计算机通信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52.5%、74.3%、32.1%、17.8%,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四川长远发展积蓄起强劲动能。可以说,今天的四川,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在全国科创版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是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我们聚力破解自古以来制约四川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经过持续努力,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进出川大通道新增19条、总量达40条。

铁路方面,西成客专、成贵客专建成通车,成渝客专提质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成达万、成自宜、成渝中线、渝昆等高铁开工建设,世纪性战略工程川藏铁路全面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扎实推进,铁路运营里程达568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391公里。

航空方面,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数量达131条、较2012年增加75条,10年间新增民用运输机场6个,总数达16个、居全国第三,去年6月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运营,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全国第3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今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一。

公路方面,全省公路总里程从2012年的29.3万公里增加至39.9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雅康高速、汶马高速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从4334公里增加至8727公里、居全国第三,“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全面实现。

水运方面,嘉陵江(川境段)全线复航,宜宾港、泸州港、乐山港一体化整合加快推进,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体系基本形成。大家都读过李白的《蜀道难》,今天的四川,交通地理已发生根本改变,“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体系加速形成,“蜀道难”成为历史,“蜀道通”全面实现,正向着“蜀道畅”加快迈进。

四是发展动力活力显著提升。紧贴四川实际以改革破除障碍、赋能发展。扎实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城乡基层发展治理格局深刻重塑。针对国资国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我们大力推进“1+6”改革,全省国有资产布局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动力、活力、竞争力持续增强,通过战略性重组整合成立的蜀道集团进入世界500强。

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积厚成势,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综合保税区数量大幅提升、从1个增至6个,国家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实现从无到有、总数达10个,在川世界五百强企业达377家、较2012年增加130家,在川领事机构从9家增至21家,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从128对增至418对,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9513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多,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今天的四川,乘着国家战略的东风,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正加快成为改革的新高地、开放的新前沿。

五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我们举全省之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尤其是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凉山彝区和涉藏地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新的历史性跨越,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十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每年稳定在65%以上,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超100万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5.2岁提高到77.9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80元、7432元增至41444元、17575元,均实现翻番,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5.2%提升至40.2%,大气质量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创十年来最好水平,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抓好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有力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持续推进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人民战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重大成果,积极应对处置地震、暴雨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今天的四川,天蓝地绿、景美人和、宜居宜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六是从严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升。我们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引导全省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更加有力,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持续加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持续用力正风肃纪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政治生态持续发生可喜变化。注重广泛凝聚合力,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群团组织等各方面积极因素,齐心协力推动事业发展。今天的四川,党风政风显著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干事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浓。

新时代十年四川发展的成绩,是党和国家发展辉煌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拼搏实干、埋头苦干,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力把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人民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今年6月总书记再次莅临四川视察指导,明确要求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请问这些年四川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王晓晖:

正如记者朋友所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对四川人民亲切关怀,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到四川视察指导或参加有关活动,多次就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鲜明指出了新时代四川改革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全局性问题,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科学指南。

比如,总书记多次讲,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四川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要求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些重要论述,标定了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赋予四川新的历史使命。

再比如,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四川发展成绩的同时,深刻指出,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四川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指出了制约四川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还比如,总书记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发展,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求我们增强改革动力,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要求我们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以酿出美酒的标准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等。这些重要论述,精准指出了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问题,明确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四川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些年,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工作遵循。总书记每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常委会都及时传达学习,每年举办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集中学习,引领带动全省上下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今年5月,我们召开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号召全省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赶考姿态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我们聚焦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指出的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出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数字化、民营经济发展等12个重点课题,分别由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力求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不断丰富完善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思路举措。

大家都知道,总书记最近一次来川视察是今年6月7日至10日,是在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刚刚闭幕不久,这是四川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次视察期间,总书记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概括为7个方面,同时提出了10个方面的新的重要要求。这段时间,我们持续深化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领会把握,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迅速传达学习,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制定学习贯彻《意见》《总体安排》《分工方案》,召开系列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坚决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抓落实。我们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检验标尺,制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督办落实实施细则》,省委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情况,结合实际研究深入推进的措施办法。前段时间,我们召开省委工作会议,深刻领会把握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对全力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出安排部署。这样做,目的就是要一项一项细化落实,全力把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坚定不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经济日报记者:

这些年,四川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下了大功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拼经济、搞建设”成为四川各地克服困难、追求发展的一种状态。那么,请问,四川在稳经济保增长特别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强:

感谢这位记者提问。我理解您的提问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我介绍一下高质量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刚才,晓晖书记作了全面介绍,这里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作些补充。

第一,四川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四川不仅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还是科教大省,汇聚了一批共和国“长子”“独生子”,有10个大科学装置、居全国第三,拥有全球最深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亚洲最大的风洞集群。位于甘孜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全球灵敏度最高的高能宇宙线探测装置,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最近发现了最高能量光子,开启了“超高能伽玛天文学”时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从这里奔月、北斗系列卫星从这里升空。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歼20是在四川研制的,大飞机运20、C919机头在成都生产。去年5月在成都落户的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将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工程川藏铁路提供科技的“硬核”支撑。

第二,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我们把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作为总牵引,与重庆“一家亲”、共唱“双城记”。我们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2021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46.4%,7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34.8%、较10年前提高1.7个百分点。我们还非常注重以交通先行带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

中央要求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这里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党的光荣历史。87年前,红军长征途中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今天在这座铁索桥上游4公里处,建成了“川藏第一桥”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全长1411米、距水面239米,是一座建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区的超大跨度悬索桥,创新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打通了内地进入涉藏地区的大动脉。“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的夹金山,是1935年6月17日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去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2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们开工建设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建成后将解决冬季难通行的问题,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10分钟,是藏汉群众的生命通道、是民族地区的致富通道。

第三,四川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四川是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水电装机容量超过4个三峡,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来自四川。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是世界第二大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四川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生产的。天然气储量全国第一、每100立方米天然气就有23立方米来自四川。10年来四川“西电东送”相当于11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川气东输”累计1382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5年的消费量。

第四,四川全方位对外开放空间更加广阔。作为内陆省份,更需要开放。我们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进出川大通道由21条增加至40条。我们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地区)达220多个,外资企业达5200多家。

第五,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我们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政府工作的大事,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生活越来越“巴适安逸”。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456.5万人,平均每年有100万农民变市民。“一老一小”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针对老人爬楼梯难问题,今年初我们在省人代会上承诺为老旧小区加装5800部电梯、现在已装了4800部。成都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我再介绍一下稳经济保增长情况。今年宏观形势非常复杂严峻、远远超出预期。四川一体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经济运行总体稳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坚持“动态清零”,齐心协力“战疫情”。一是精准“防”,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创新实施“入川即检”“一检通认”,取消省内各地重复检查,既不层层加码,也不“丢盔卸甲”,没有发生严重交通拥堵,没有大范围断链断供;二是果断“打”,以快制快、重兵合围、捞干扑灭,“小、快、灵”打赢了5轮疫情防控遭遇战。

这里要特别感谢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大家都付出了超常努力和无私奉献,要感谢四川人民对防疫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前段时间在成都成华区静态管理期间,我看到有网民留言,“我们不用囤粮囤菜,要囤就囤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作为省长,我很感动,各级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明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体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坚持“实干为先”,全力以赴“稳经济”。认真落实国家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一系列配套举措,打好稳定经济“组合拳”,全力稳增长、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想方设法稳就业,全省经济实物量指标支撑有力。1—7月,工业用电量增长7.4%、“铁公机”货运量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1%,市场主体突破800万户、较疫情前增加187万户。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竭尽全力“保安全”。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强化气象短临预报预警和实战演练,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基层干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顶得上,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今年上半年全省避险转移41.6万人次,生产安全事故、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分别下降41.5%、65.2%。我们已经建立了2246个地震监测站点,比2008年汶川地震时增加了43倍,在全国率先建成地震预警网并对外服务,4.5级以上的地震能在5—15秒内发出预警。今年6月1日雅安芦山发生6.1级地震,我办公室距震中113公里,在感觉到摇晃前的16秒就听到街上大喇叭开始响了。现在有了倒计时预警,群众能提前知道,心里就不慌乱了,效果非常好。

我们清醒地知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其本质还是发展质量不够高。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行稳致远,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谢谢!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总书记今年6月来川视察第一站就到眉山考察粮食生产,殷切嘱托四川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请问近年来,四川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探索,下一步工作重点有哪些?

李云泽: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今年6月8日,也就是70天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是继五年前总书记提出“要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之后,对四川“三农”领域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四川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川人民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香。十年来,我们打出严考核、增产量、调结构、强储备“组合拳”,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严考核,关键是逗真碰硬“指挥棒”。2020年起,省级连续三年向市(州)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今年已将9500万亩的粮食和765万亩的大豆播种面积作为硬任务下达地市,对未完成任务的市、县涉农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非粮化”。

增产量,抓手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5000万亩,约占国土“三调”耕地面积的2/3。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建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进一步夯实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地位。经过十年努力,全省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

强储备,核心是“储得好、调得动、供得上”。牢牢守住粮食储备“第一道防线”,着力扩仓容、增储备、强监管,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年翻了一番,“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快建设西部粮食和物资综合保障的战略枢纽,完善省、市、县三级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的网络体系,多年来在疫情和自然灾害面前,全省粮食市场始终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调结构,重点是提质量和育品牌。着力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布局了75个优质稻基地县、20个小麦生产重点县和48个油菜大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川粮油”特色优势区。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举办“稻香杯”优质稻评选活动,“宜香优2115”优质稻米6次获得全国“最受喜爱的优质稻米品种”,被国家确认为长江上游超级稻品种。创建“天府菜油”区域公共品牌,全省油菜籽产量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菜油看四川”已成社会共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建设安宁河流域“天府第二粮仓”,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天府良田,实现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选育推广一批突破性特色品种,不断扩大“川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的战略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谢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新华社记者: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请问,两年多来,四川在唱好“双城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王晓晖: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两年多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与重庆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巴山蜀水实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我感到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态势之变。圈内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达6.5%和30.8%。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3.3%,继续呈现后发赶超态势,极核引领、次级支撑、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央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特征初步显现。

二是创新动能之变。我们坚持以高能级载体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我们坚持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去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前不久,我们在宜宾召开了全球首个动力电池大会,四川时代、长安汽车等川渝头部企业齐聚“万里长江第一城”,携手抢滩动力电池产业新高地。各家媒体都作了充分详实的报道,川渝创新成果吸引了全球目光。

三是开放能级之变。川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我们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打造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第四极”和国家对外开放新支点。时速350公里的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重庆至成都实现1小时通达,我们现在可以中午在重庆吃火锅、下午在成都看熊猫、晚上逛春熙路太古里。此外,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启动建设,建成及在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20条;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7500列、占全国40%;川渝两地新增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4家,内陆腹地正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

四是民生福祉之变。我们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同实施两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超过1000万件,两地群众交往更频繁、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川渝同处长江上游,维护母亲河生态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协同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45.1万亩,协力确保了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五是融合融通之变。我们全面加强与重庆方面的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建立健全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组建人员互派、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签署各领域合作协议300余份,滚动实施160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达4382亿元。

这一系列变化,是在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国内疫情多发频发、宏观经济承压加大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充分印证了总书记、党中央战略决策的英明正确,为我们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

今年6月,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并对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提出了“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的目标任务。6月底,我们与重庆召开了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了共识。我们将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一盘棋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一体化推进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平台协同、政策协同,一条心抓好高水平合作,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更好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川日报·四川在线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四川特别是凉山彝区脱贫工作,如今,四川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请问,十年来,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到推进乡村振兴,四川有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有什么打算?

黄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消除贫困是我们党长期为之奋斗的重大使命。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带领人民实现这样的伟大壮举。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着严寒、翻山越岭,深入大凉山腹地看望贫困群众、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给我们极大鼓舞鞭策。我们牢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四川战役。

一是全省“总动员”。我们牢牢扛起政治责任,立下军令状,五级书记一起抓。一方面,我们自己努力,组织379个省级单位全覆盖帮扶88个贫困县,7个市35个县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10.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一线。另一方面,非常感谢全国各方的大力支持,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24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36个贫困县,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对口帮扶68个贫困县,浙江现在继续帮扶我们。

二是下足“绣花功”。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住房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我们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实施产业、就业等22个扶贫专项,创建“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助力扶贫产品走出深山、惠农富民。2020年全省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9480元,是2013年的3.4倍。

三是啃下“硬骨头”。凉山彝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有贫困人口88万、贫困发生率高达19.8%,易地扶贫搬迁35万人、超全省四分之一。我们举全省之力,集中攻坚,选派5700多名干部长驻帮扶,三年新增资金超280亿元,统筹解决好“控超保学”等特殊难题,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一鼓作气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如今,总书记关心的三河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旧址完整保留下来,成为脱贫攻坚“实景博物馆”;“悬崖村”藤梯变钢梯、钢梯变楼梯,村民易地搬迁过上幸福的新生活;在“一步跨千年”的凉山彝区,群众常说“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感谢!

四是跑好“接力赛”。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接续奋斗,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比如,在凉山规划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等项目,成昆铁路复线年底全线通车,乐西、宜攀等5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在金沙江下游,建设了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水电的白鹤滩、乌东德、溪洛渡和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前3座都在凉山;规划了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列为全省“二号工程”。高原涉藏地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也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9元、增长12.6%。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一是严守耕地红线;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谢谢!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香港商报记者:

近年来,四川不少特色改革和重大改革在全国获得肯定或推广,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重要突破?又是怎么将昔日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的?

李云泽:

感谢香港商报对四川改革开放的关注和支持。

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历来就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当年广汉金鱼公社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改革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改革助推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在改革方面,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涌现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自贸试验区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分别被评为2020年度、2021年度中国改革省级唯一特别案例。十年来,四川取得突破的重大特色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改革。抓好国家部署的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规划建设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功能平台,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推动“川渝通办”,公安、人社、民政等领域的30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全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第二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成国务院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探索出56条经验举措,其中20条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出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经验”。目前四川揭榜的10项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第三项: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致力于打造农村改革的“四川品牌”,着力调优减量、提质增效,减少乡镇1509个、建制村19078个,分别减少32.7%、42%,实现了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第四项:电力体制改革。四川电力交易中心在全国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东类别最全、数量最多的省级交易机构,市场交易品种丰富程度、交易方式灵活程度和交易开市频率均居全国第一。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取得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电力市场注册用户数量比改革前增长了33倍,市场化交易电量比改革前增长了209%,一般工商业电价降幅超过20%。

第五项:“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国创新构建政务服务事项“一单一图一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靠前服务、网上办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措施,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联通办”,全省“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9.6%,2021年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在全国评估中居第5位。

第六项: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打造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主导建设的中央法务区,入驻成都金融法庭、知识产权法庭等多个专业法庭,引进各类高能级法律服务机构100余家,探索出一条“政商学研企”融合发展和法务业态全链条发展新路径,加快打造立足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在开放方面,四川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自古以来“蜀道难”,闯出盆地是四川的千年梦想,更是四川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着力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十年来四川开放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这里,我从人流、物流、资金流三个维度,向各位媒体朋友作一简要介绍。

首先:“人流”方面。成都已成为全国第3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今年前七个月成都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达1974.9万人次,居全国第一。四川已成为中国西向开放的桥头堡,从成都飞欧洲主要城市,要比东部沿海城市飞过去节省约3个小时。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从128对增至418对,稳居中西部第一;在川领事机构从9家增至21家,成都成为上海和广州之后的“领馆第三城”,对外交往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其次:“物流”方面。在过去十年间,四川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跨过6个千亿台阶,从3700多亿增加到去年的9500多亿,今年可以迈入“万亿”俱乐部,排名从全国第10位升至第8位、稳居中西部第一。过去十年,航空货运年运输量由52.4万吨提升至70万吨,双流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十年保持西南地区第一。从四川开出的中欧班列累计超过1万列,开行数量、运行频次、辐射范围以及运行时效均居全国前列。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保税区外贸转型基地等大幅提升,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1。

第三:“资金流”方面。“投资西部、首选四川”已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共识,十年来累计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超过9万亿元,其中2018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外商直接投资256.4亿美元,其中2021年达33.6亿美元,位居全国十强、中西部第一。社会融资规模从2015年的5.52万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2.02万亿元,存贷比从62.14%提升到80.28%。我省各项贷款今年以来连续加速,今年7月末增速居全国第2位(第一为浙江省),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

面向未来,我们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持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推出更多体现四川特色、突出四川优势的自主创新改革,继续保持部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谢谢!

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

四川是长江、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是两条母亲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请问,这些年来,四川是怎样厚植绿色本底、提升生态“颜值”,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

黄强:

非常感谢中央广电总台长期对四川的关心支持,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四川好山好水好风光,海拔高度从188米到7556米,有圣洁甘孜、净土阿坝,“童话世界”九寨沟、“蓝色星球上的一片净土”稻城亚丁,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等享誉中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个好地方,叮嘱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我们牢记嘱托,树牢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

先说巴山绿。目前,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覆盖率超40%、较10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绿色已成为四川最鲜明的底色。这里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占全国的74.7%,人工圈养581只,大熊猫已从濒危降为易危。

去年10月12日,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宣布,在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设立5个国家公园,其中就有大熊猫国家公园。我们正与陕西、甘肃一道高质量建设大熊猫的美好家园。若诗若画若尔盖,在这片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地,我们正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与甘肃一起努力打造世界最美的高海拔国家湿地公园,让红色土地焕发绿色生机。这两个国家公园将是四川非常靓丽的名片。

再说蜀水清。四川是“千河之省”,大江大河纵横交错。近年来,全省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创10年来最好水平,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II类,“清澈见底、鱼翔浅底”已是常态。

接着说一说天府蓝。1000多年前,诗圣杜甫在成都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绝美诗句。如今,随着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杜甫所描绘的盛景再现了,成都市民每年有六七十天看到80公里外的西岭雪山,如果天气更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100公里外的“蜀山之后”四姑娘山、200公里外的“蜀山之王”贡嘎山,成都老百姓自己发明了“雪山指数”,成都被网友誉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人间烟火、诗与远方在这里交相辉映,确实是一个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

四川生态环境取得可喜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实践。我们用好绿色指挥棒,用“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筑好制度防火墙,出台32个改革方案和50余部地方政策法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让全省每一条江河、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森林都有专属健康守护人,与周边7个省(区、市)合唱生态保护之歌,用心用情用力为美丽四川护航。

这里给大家分享个小故事,在广元和绵阳之间的古蜀道上,有一片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树林,清代诗人乔钵的诗中称其为“翠云廊”,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现存2万余棵、最高树龄达2300年。相传三国时期张飞在阆中任太守时,曾带领将士和百姓栽种柏树,后人称之为“张飞柏”。从古代的县令到今天的县长,上任离任都要清点交接古树,这也许就是我国林长制的源头。

生态环境保护永无止境,需久久为功。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屏障筑得更牢、绿色本底植得更厚。热忱欢迎大家常来大美四川,亲身感受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谢谢!

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问题作斗争

香港大公报记者:

2011年以来,四川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实现10连升,全省政治生态发生可喜变化,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请介绍一下这些年四川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重要举措、主要成效?谢谢。

王晓晖:

前些年,四川面临的管党治党形势严峻复杂,一段时期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和南充拉票贿选案恶劣影响,正风肃纪、惩贪治腐、刷新吏治的任务艰巨繁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根本政治责任,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始终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和惩治腐败定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四川“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刚才记者朋友提到,四川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指数实现10连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这些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我们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出台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净化四川政治生态的《决定》,持续加强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政治纪律3903人。全省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坚定。

二是,持续用力强化理论武装。我们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全省党员干部群众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理论砥砺品格、用理想信仰塑造灵魂。我们还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召人,广泛开展向周永开、柴云振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反面警示教育,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总开关”进一步拧紧,理想信念进一步筑牢。

三是,始终保持正风反腐的凌厉攻势。我们坚持把正风反腐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任务,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毫不松懈纠“四风”树新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受贿行贿一起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22.5万余件、处分23.7万余人,其中厅局级646人、县处级8057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7万余起、处分2.6万余人。党员干部队伍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状况显著转变,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和发展。

四是,从严从实建强组织选好干部。我们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好干部标准,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铁的纪律确保市县乡换届风清气正,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走上新的岗位,全省各级党组织全面加强。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暴雨洪涝灾害,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涉藏地区依法治理等,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冲锋一线的身影,哪里就有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正是在这样一场场斗争磨砺中,党员队伍和各级党组织锻炼得更加坚强。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巩固发展我省良好政治生态还需付出更大努力。我们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问题作斗争,以管党治党的实际成效换来全省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