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四季度 大干一百天丨成本降10%,产能升20% 食用菌在“数字”土壤上更好生长

2022-09-28 14:44: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9月27日,成都市青白江区的丰科国际(蓉欧)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姚燕仔细核对电脑屏幕上各类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数据。

“食用菌生长全过程共有指标101项,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沉淀,这些数据本身都会具备价值。”她说。

这些数据源自于基地与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共同打造的无人化、规模化的智能工厂平台。今年3月,公司开启该平台建设,目前已实现各生产环节的数据打通,通过全车间物联网接入,实现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和调控。

该基地于去年3月正式投产,年生产食用菌超过35000吨,年产值4.5亿元。商品不仅销售国内,还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销往美国、泰国、越南等57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要做智能化改造?

“提高产能、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基地运营方,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楠说,基地目前主要生产的食用菌包括白玉菇、蟹味菇、鹿茸菇等多个品种,不同品种的食用菌,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温度2到8摄氏度之间,到底哪个精准的度数能让某种食用菌生长得更好;新风量从2000立方米每小时上升到6000立方米每小时,有没有这个必要?

“不要小看这些数据,对基地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他以新风量为例,2000到6000的差距,如并不对菌菇品质产生明显影响,则可选择较低档位。这意味着整个基地的运营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各个环节加起来,保守估计电费都能减少10%,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让基地变得更绿色。”

不仅如此,精准生长数据的管控下所营造出的优质环境,还能让食用菌的产能获得明显提升。“预计今年能上涨20%。”王楠说,这“一升一降”,让基地在数字化建设上投入的成本,在3年内就能收回。

王楠看来,数字化的手段让生产基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面子”即实现系统展示的数据可视化,如电脑屏幕上所显示的各车间实时设备运行状态、菌种生长环境参数信息等;而“里子”则是从原材料到菌种出库包装发货的生产全过程的数据可追溯、生产可控、品质可靠。

此外,在研发环节,利用各种天然原料测定其营养成分,进行精确配方配比,在开发出最适合蘑菇生长培养基配方的同时,实现了培养基的纯天然、无添加——当前,通过前期的数据筛选,让菌菇种植的米糠、玉米芯等均来自农业下脚料;菌菇采收后的废基料也可作为农业有机肥还原土地。

这一套数字化手段,还让整个基地的运营管理变得更高效。

“此前,我们的订单遇到激增或变更频繁状况时,往往难以用科学的方式制定生产计划。订单状态和物流信息也经常无法跟踪同步。”而智能工厂平台建成后,通过数字平台来管理、监督并优化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行,管理效率也得到提升。

“现在各个生产环节的数据都打通了,部门之间协作更高效,管理层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更精准地解决问题。”成都丰科生物科技生产厂厂长李德成说。

对基地来说,数字化打造还将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

“从建设到现在刚刚半年时间,我们所沉淀的数据还不多。随着数据量的增长,整个生产环节的各个流程也会随之不断优化升级。甚至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库,也可以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希望今后我们也能在‘数据商品化’的这条路上,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王楠说。

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