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解码丨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四川部分丘区为何玉米夺丰收?

2022-09-28 16:56: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9月28日,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皇观村,一排排成熟的玉米笔直挺立,一大早两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开进农田,随着齿轮高速转动,一根根粗壮黄亮的玉米棒被机器“吃”进“肚”中,经过摘棒、剥壳、脱粒,金灿灿的玉米粒从出粮口“吐”出来,随后装满货车。

看着丰收的玉米,梓潼县开胜家庭农场负责人黄开胜脸上露出了笑容,尽管今年夏季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但他种植的300亩夏玉米亩均产量达500公斤,远高出全省玉米亩产386公斤的平均水平。

绵阳梓潼玉米测产现场

喜获丰收的不只是黄开胜。9月21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作物所”)在长卿镇建设的千亩夏玉米丰产高效科技示范区进行现场验收,3块田面积1.25亩,经实割测产,平均亩产达537.7公斤,比当地非示范地块的玉米亩均增产129.1公斤,增幅达31.6%。

除了示范区,采用同类技术的种粮大户也迎来玉米丰收。在游仙区盐泉镇上方寺村,种粮大户肖道清种植的200亩夏玉米,平均亩产443.1公斤。“今年很多种在旱地上的夏玉米都干死了,但我家最高田块亩产达到了500公斤。”肖道清说。

绵阳梓潼玉米测产现场

同类技术在省外更创下高产纪录。就在9月24日,由省农科院作物所、曲靖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实施的玉米示范区测得平均亩产1038.96公斤,最高地块亩产1261.8公斤,创造了云南省单块地玉米高产纪录。

在今年持续高温干旱情况下,为何这些地块的玉米能迎来丰收?

“高温夺丰收来之不易,背后是科技力量支撑。”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介绍,梓潼的千亩夏玉米科技示范区由省农科院作物所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山地旱作农业等项目建设,其中就包括黄开胜的300亩玉米地。

“从玉米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全程都得到了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黄开胜说,今年主要种植“成单716”“中单901”“绵单53”等玉米品种,具有抗旱、抗病、耐高温等特点。特别是今年高温天气出现后,除了及时给田地补水外,还增施了叶面肥,起到抗旱作用。

在栽培技术方面,由省农科院作物所牵头,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多家单位,历经10余年科技攻关,研发出的“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丰产高效关键技术”更对玉米增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干旱被称为‘卡脖子旱’。”刘永红说,在过去的种植模式下,夏玉米播期较晚,容易在花粒期遭受高温伏旱,从而减产。

针对西南丘陵山地的种植模式短板,省农科院作物所牵头项目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省育种攻关专项等项目资助下,研究创立了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净作两熟新型种植模式,改过去的“小麦—玉米—薯类”三熟间套作模式为“夏玉米—冬油菜”两熟净作,并鉴选出一批适配新品种,将中晚熟油菜品种改为早熟油菜品种,从而压缩冬油菜生育期,实现油菜早收、夏玉米早播,让玉米在对环境最敏感的开花散粉期避开“卡脖子旱”,实现丰产稳产。

此外,针对丘陵山地田块面积小、机械化水平低等短板,科研团队还研发出“适墒精播、秸秆还田、对行作业、适期粒收”等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并研制改造了配套的播收系列农机具,大幅提升机械化水平。2015—2021年,该技术已在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地区累计推广1567.27万亩,累计新增粮油88.79万吨,新增纯收益67.03亿元。今年9月,“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丰产宜机关键技术及推广”还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的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

“该技术对推动西南乃至南方类似地区稳玉米和扩油菜具有重要价值。”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作物所耕作栽培中心副主任杨勤说,旱坡地占西南耕地的70%以上,下一步将扩大应用范围,推动更多地区实现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丰产稳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技力量。

(省农科院作物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