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 内江观察 罗尹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9月30日,内江隆昌市胡家镇中部,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西南片内,万亩再生稻片区已进入抽穗扬花期,微风拂过,稻穗随风轻摆,甚是喜人。稻田里,小龙虾觅食戏水,自在生长。“稻虾共生,一田三收”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沱灌工程资料图 由隆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今年中稻亩产有1200斤,再生稻亩产预计能超300斤,小龙虾亩产在300斤左右。”在胡家镇双龙村、付家桥社区流转了近300亩地的隆昌市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峰介绍,今年旱情严重,能有这样的收成得益于当地的沱灌工程,给农田送来了“救命水”。
今年夏天,受高温晴热少雨天气影响,隆昌市8条干流大面积干涸,29条支流干枯裂口。那时,隆昌市中稻大部分已经完成收割,稻虾田完成晒田后,需要马上蓄水。稻田有水了,晒田时钻洞繁殖的小龙虾才肯出洞来活动,蓄留的再生稻也需要水的滋养。就在8月份,沱灌渠道传来哗啦啦的水流声,涓涓清流顺着水渠涌动,这是继春灌之后,沱灌工程首次在传统意义上的主汛期启用,每天从沱江调水超过25万立方米,缓解隆昌用水难题。
隆昌地属浅丘,田多土少,主产水稻。辖区无大江河流经过,多年平均降雨量偏低,地下水蕴藏量不丰富。干旱、缺水曾经严重影响隆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沱灌工程(又称为沱江石盘滩提水灌溉工程)应运而生。
1972年8月,沱灌工程动工。隆昌人民克服物资匮乏的难题,挖出一个与西湖面积相当的古宇湖,垒起200多公里长的引水干渠,将沱江水引入隆昌。其中,沱灌工程主体工程(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建设过程耗时8年,截至2002年第三期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沱灌工程整体建设历时30年。
沱灌工程资料图 由隆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沱江水沿引水干渠进入隆昌后,再沿渠系支流涌向田野,可满足隆昌80%以上农业生产用水。得益于沱灌工程,隆昌的稻渔产业快速发展。
现在,隆昌正在推进优质特色稻渔产业建设,擦亮“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名片。得益于沱灌工程,稻虾产业在隆昌蓬勃发展。在内荣农高区建设中,隆昌与荣昌已共建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产业带21.7万亩。
使用至今的沱灌工程在关键时刻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守渠人。
隆昌沱灌工程事务中心主任潘用彬是守渠人中的一员。从石盘滩水电提灌站到古宇庙水库,共有沱灌干渠34公里。今年经历极端高温时的两个月左右时间里,潘用彬和同事们头顶烈日,每天徒步近10公里沿途巡渠,确保输水的畅通。在他们的车辆后备箱,备有堵漏棉、铁叉、砍刀、钉锤、绳索等工具。
“有的地方路都没有,茅草长得比人还高,手臂和腿、脸经常被草划出伤口……”潘用彬和同事们用脚步,将“没有路”蹚出了路。巡渠26年来,潘用彬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也更加体会到祖辈修建沱灌工程的伟大、艰辛和不易,心中那份责任感使命感愈发强烈。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隆昌市沱灌工程相关管理部门投入资金约45万元,共完成水毁工程修复20处,累计渠道长度507余米,清淤渠道236公里。此外,灌区所辖各镇(街道)分别组建15人以上护水队,开展渠道巡查,打捞渠道杂草及阻挡物,监控渡槽等重点部位和渠道横跨公路、铁路、人口密集区的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