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上游看变迁·阿坝③丨老党员熊志华:坚持20多年让荒山生长“绿意”

2022-10-03 19:04: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熊志华在为树木修枝。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燕摄

四川在线·阿坝观察 王鑫  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尕让娜么

“每天都要跑一趟林子,去查看下树木的生长情况。”10月3日,在海拔2100多米的理县甘堡乡日尔脚村,57岁的陈德清徒步一公里多的山路,来到板子沟组一处密林中查看树木生长情况。这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这是一片造林地,最大的树都有10多米高了。”陈德清说,这些树是他姑爷熊志华带领一家人在20年间种下的。“如今姑爷岁数大了,就由我来代替他守护这些树。”

陈德清口中的姑爷熊志华,今年82岁,是一位老党员,1993年从理县信访办退休后便从城里回到老家甘堡乡日尔脚村。平时没事的时候,熊志华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一次来到日尔脚村大梁子山上,看到山上一棵树也没有,生态很脆弱。

虽然岷江的支流——杂谷脑河从村上流淌而过,但日尔脚村却是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带。“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多,也和山上植被少有一定关系。”由此,植树造林的想法在熊志华心里扎下了根。

理县干旱河谷实施人工造林,荒山变青山。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01年,理县启动植树造林工程,“蓄谋”已久的熊志华逮到机会,主动承包了甘堡乡日尔脚村板子沟组535亩土地的造林工作。之后,他雇了50个工人,每天早上6点过,就领着人、戴上头灯、拿着杖绳挖土刨坑。“窝子规格需达到30公分深、40公分宽。”这是熊志华曾嘱咐工人的话,“我一天至少检查1000余个窝子,验收合格后给工人工钱。”

窝子打好了,就种树苗,但如何才能提高树苗存活率?熊志华心里犯起嘀咕,请来县上测量专家,自费2万余元,购买了两台抽水机,在山上安装了两个机站,修建了4个蓄水池,满足树苗灌溉。“我和爱人经常半夜4点就起床去山上浇水,遇到天干的时候一天浇几次。”熊志华说。

根据造林点地型、土壤条件的不同,熊志华因地制宜安排种不同的树苗。比如土壤好的地方就种植辐射松、岷江柏、刺槐、榆树等树苗,土壤差的地方就种番麻等。

熊志华还在种植方式上搞创新。“在种植树苗的同时,我又找来杏树籽、刺槐籽等种子挨个撒进窝子,这样一来,就算树苗秧子不活,种子总要活吧,只要活了,我们就没有白辛苦。”这也让他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地上有想要的种子,都会条件反射往怀里装。

熊志华的造林行动得到了一家人的全力支持。“只要他决定的事,我们全家举双手赞成。”熊志华的妻子唐素兰说,当买树苗的钱不够时,她便把家里卖苹果、花椒的钱拿出来,还说服儿女把工资也拿出来补贴;劳动力不够时,唐素兰便把儿女们全部拖到林子里当帮工;雇用工人时,她每天要做50余人的饭菜,背着重重的背篓送饭到林子……

如今,行走在甘堡乡日尔脚村板子沟组,茂密的绿意爬满山坡。80多岁的熊志华脸上已布满皱纹,但他“造林”的意志却依然长青。“我20多岁就到姑爷家了,守山护树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没事就会进林子里去逛逛,看有没有人放牧、砍柴,顺便去清理一下杂草。”熊志华把接力棒交到了陈德清手中。他们以山为家,以林为伴,目睹荒山披绿荫,见证青山变金山。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