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 谱写文化强省绚丽新篇

2022-10-15 09:29: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陈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十年大事记

出台政策

扶持重大文艺项目创作生产

2020年5月,《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进方案(2020—2025年)》出台,颁布10条工作措施推进四川省文艺精品创作,力争到2025年,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水平和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5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激励我省文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用于扶持和奖励的年度预算规模3亿元。

擎改革大旗振兴四川出版

2016年,省委提出深入实施振兴四川出版工程;2017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发展振兴四川出版”写入报告,纳入四川省重大战略部署。2017年9月,《关于振兴四川出版的意见》《加快数字出版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为振兴四川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11月,首届天府书展在成都举行,填补了我国中西部无大型书展的空白。

三星堆考古发掘再醒惊天下

2019年,我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等发展目标,明确要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三星堆对祭祀区重启勘探,一举新发现6座祭祀坑。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工作,这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2017年,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启动实施,先后评选出两批共20位四川历史名人,包括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以及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他们的精神品格、气质风范至今闪耀。

围绕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四川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的原则,重点实施建立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一批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批文化品牌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研发一批优秀文创产品等工程,掀起学习弘扬历史名人精神热潮,让历史名人文化“活”起来,彰显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形若山峦重叠。 梁琳东摄

刚刚过去的国庆大假,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化场馆再度迎来如潮游客;“云尚川剧”“国庆文艺精品剧目”等纷纷搬上线,超百万人次在“云端”享受了文艺演出大餐。文化,越来越成为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现代化四川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边钰 李婷

厚植文化沃土培育文化自信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最新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不时吸引着游客驻足。“文物让我们更加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多姿”,人们纷纷感叹。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十年来,培育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省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眉山三苏祠内,游客在这里聆听苏洵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先做人的故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里,一代伟人的故事激励着一拨又一拨观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化自信——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连续两批历史名人的推出,让历史名人深入人心、活在当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让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大量精美的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就曾诞生一支璀璨的青铜文明……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

十年来,中华文脉在巴蜀大地传承,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首次开展四川可移动文物资源普查,全省共采集登录的文物达到100余万件/套,文物数量在全国排名第6;首次摸清四川石窟数量2134处,位居全国第1。博物馆数量达到409座,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数量跻身全国第4。

“丝路之魂”特展、“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蜀文明文物展走进意大利、四川非遗走进巴西和土耳其、自贡彩灯先后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点亮,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的四川篇章。

文化铸魂。从历史走向未来,四川步履坚定。

文化生生不息丰盈精神家园

9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四川造”川剧《草鞋县令》夺得国家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捷报接踵而至,四川扬琴《蜀道》斩获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十年来,四川着力繁荣文艺事业,总体实力不断提升,正向全国第一方阵积极迈进。《中国机长》《金色索玛花》等一大批文艺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既得专业认可,又获百姓口碑。

成果来自省委省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方案先后印发,狠抓创作规划,去年更出台《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用于激励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资金年度预算达到3亿元,为全国抓文艺政策激励力度之最,极大激发了全省文艺工作者抓精品创作的热情和动力。成果来自广大文艺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文艺写在大地上、写进老百姓心里。为了写好四川脱贫攻坚,作家罗伟章深入大凉山采访两个多月,做了30多万字的笔记;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到德阳采风,受到启发,才将在当地口口相传的“草鞋县令”故事搬上舞台。

文化产业同样快速起跑。《哪吒》等一批四川造动漫、电竞、手游等文创产品风靡全国,全省音乐产业去年实现总产值870.62亿元,位于全国前列。文化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

十年来,四川以“有文化、有阵地、有人气”为目标,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城市有文化,四川省图书馆等一张张文化地标新名片拔地而起,文化场所全面提档升级,创新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农村有阵地,农家书屋等7个全覆盖让乡村百姓也能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赋能。四川文化生机勃勃,将继续谱写文化强省的绚丽篇章。


成都五福桥社区及周边的儿童经常作为小演员参与成都(伽地)音乐社区文化活动。 成都(伽地)音乐社区供图


文化惠民

天府艺术公园 一座公园里的图书馆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10月7日,“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连环画作品展”在成都市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展览展出冯远、叶雄、桑麟康、董克诚、侯国良、李晨等80位优秀连环画画家作品,囊括白描、工笔、写意、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连环画作品,吸引了不少读者前往打卡。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从今年4月对外免费开放后,就以高颜、智能、舒适走红,一跃成为成都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打卡新地标。

坐落于天府艺术公园内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图书馆。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窗含西岭千秋雪”,建筑形态象征着连绵重叠的山峰。约3.2万平方米的生活美学空间里,设有读者借阅区域、少儿阅读中心、生活美学馆、国学研习馆、成都文献馆、国际人文艺术交流中心等功能区域,集阅读、休闲、审美、艺术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

馆内,不少设计将人文、美学融合。指着层层叠叠的退台,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介绍,层层退台将阅读空间与藏书空间有机结合,巨大的落地玻璃,将自然光线引入的同时,也将室外湖光美色收录,“这样的设计,让读者恍若在室外天高地阔的‘大地上’上阅读一般,自由而舒适。”

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打破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印象,它一改端庄严肃的氛围,以轻松、俏皮、文艺的特色引发不少读者关注。在这里除了阅读、文化交流,还有不少社交式的青春化的文艺业态,让图书馆显得元气满满,青春十足。

肖平透露,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还充满了“智能范儿”,如今他们正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不断“修炼内功”,加快数字化建设,馆藏资源进一步丰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从曾经单体的公共服务设施转变为集藏、借、阅、咨、视、听、创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比如,在图书馆二楼就设置了有声读物区。读者通过扫码、登录、点单、戴上耳机,便可开启“云端”听书之旅,享受“边走边听万卷书”的新阅读体验。“早在2004年,成都图书馆就建成了数字图书馆,如今已有电子图书160万余册、有声听书10万小时、电子期刊3000余种、视频15万余集。”在肖平看来,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蝶变”也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近十年发展的一个侧面,它彰显了如今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不仅是一个提供场所、空间的地方,更是一个通过服务和场所更新,将受众与知识、体验、创新力联系起来的场所。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像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标如雨后春笋冒出,比如宜宾市珙县中影红色教育上罗影院、今年5月对外开放的南充市图书馆新馆、正在修建中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等,它们成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生动缩影,通过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场所,有效地让我省基层热闹起来、让群众高兴起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文明探源

稻城皮洛遗址 变“被动”为“主动”的考古新发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当人们忙着走亲访友、外出游玩时,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皮洛遗址,考古人员正进行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

今年3月揭晓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皮洛遗址作为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最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成功入选。丰富的考古成果,也为皮洛遗址赢得“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新发现”的美誉。

“2019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布置的川藏铁路文物调查任务为皮洛遗址的发现提供了契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主任、稻城皮洛遗址发掘执行领队郑喆轩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基于对川西高原地区的综合判断,提出基建和旧石器时代摸底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得到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这也成为其后川西高原及四川持续不断开展系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工作的最初契机。”2019年3月,郑喆轩带领团队进入川西高原开始文物调查。“2019年4月中旬,我们短暂地在稻城做了最基础的地貌勘察,在距离皮洛遗址不足1千米的高坡上驻足观察地貌时就已远远地看到皮洛。因为行程原因,当时没有实地前往,但皮洛的种子已深深埋在了我心里。”2020年4月到5月,郑喆轩带队再次前往稻城,进行主动性的调查规划,很快发现如今的皮洛遗址。

郑喆轩介绍,在调查当天就发现少量的石核、石片;次日捡到手斧。两天后,发现其中一个区域暴露的旧石器俯拾皆是,仅手斧就采集了20余件。随后,稻城皮洛遗址考古发现的消息上报到国家文物局,获批对皮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稻城皮洛遗址考古也由此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在皮洛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精美的手斧遗存及世界最早的人工刻画行为,填补了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对研究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和探索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国际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与信息。

皮洛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郑喆轩表示,皮洛遗址的发现,充分体现出中国考古学课题性越来越强、学术目标愈加明确的发展新特点。“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背景下,稻城皮洛遗址考古正是一次变‘被动’为‘主动’的尝试,新一代的考古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学习、总结,不断地挑战自我,用饱满的热情去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打造精品

《草鞋县令》精益求精攀登文艺高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余如波

“10月以后,川剧《草鞋县令》就要开启全国巡演了!我们要用更好的状态感谢大家的喜爱和支持,向观众汇报我们最新的创演成果。”9月28日,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说道。

就在半个月前,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提升打造的大型原创川剧《草鞋县令》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时隔15年文艺川军再攀高峰获文华奖。

文华奖是文旅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也是该领域的最高奖项。川剧《草鞋县令》能够从39部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获得文华大奖的15部作品之一,离不开主创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和不懈努力。

《草鞋县令》的故事主角来自四川什邡市民间,这位年过花甲的官员亲民接地气,再配以川剧的特色表达和剧目本身的现实意义,剧目质地独树一帜,加上“高水平演绎、临场表演完整”,因此“征服了评委”。“好戏是一场场演出来,不断积累打磨出来的。”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评价。

的确,最初的《草鞋县令》是作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什邡联合打造的校地项目,旨在为师生提供舞台锻炼机会,借专业队伍传播地方文化,可以说是一部“草根”川剧。2018年首演后,剧目在巡演中稳扎稳打,不断听取专家意见,一路闯入四川艺术节,进入中央党校演出,入选文旅部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逐步得到各地观众的肯定。

为了角逐文华大奖,主创团队在70余场巡演中不断“磨戏”,整部剧从立意上进行二次深度开掘,不惜删掉两个章节重新编排,台词、音乐也进行了“大换血”,主演陈智林减重10多公斤,全团上下130余人每天排练无人迟到,让每个角色在舞台上都有灵魂、有精神、有血有肉。新版《草鞋县令》实现了价值向度、内容聚焦、审美空间、表演创造等多个维度的拔节生长。不懈的艺术追求背后,离不开科学的决策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以《草鞋县令》为例,该项目在什邡政府的支持下创排,后入选各种国家级展演不断获得经费与嘉奖。在提升打磨过程中,先后获得四川省文旅厅重点支持项目的600多万资金支持,还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四川省艺术基金共计240万元的支持等。

川剧《草鞋县令》是文艺川军攀原登峰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共有15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1部(件、幅、人)作品(艺术家)获得(入选)全国大奖(重点工程),影视作品每年至少有1部作品在央视播出,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逐步成熟,总体实力不断提升,正向全国第一方阵积极迈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