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一只雄鸡挺立在中央,四周环绕着紫薇花,斑斓的色彩显得喜庆吉祥、富有生命力……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四川展区,这件小巧精美的阆中皮影《金鸡报晓》频频“吸睛”。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出的阆中皮影《金鸡报晓》。(夏芸 摄)
2008年,四川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四川皮影戏主要包括土皮影、广皮影(又称“渭南皮影”)和阆中皮影戏三类,其中阆中皮影戏流行于以阆中市为中心的南充、广安等地,系阆中民间皮影大师王文坤家族所创。王氏先祖结合土皮影、广皮影的优点,创出新型的阆中皮影戏。
这件《金鸡报晓》的作者,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阆中“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和王访兄弟俩。它原是十二生肖系列皮影中的一件,其雏形最早完成于2008年,后因筹建“四川王皮影艺术博物馆”,两人又对作品进行了完善。
王访介绍,阆中皮影用上等黄牛皮精制而成,《金鸡报晓》更是专门选用肋部牛皮。“牛背太厚,牛肚太薄,肋部的厚度、透明度、韧性更合适。”在制作技艺上,则历经原料加工、打磨、雕刻、敷彩、装订等工序,同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手法融为一体,尤其是在一件作品中,采用了雪花、拉丝、镂空、阴阳等多种雕刻手法。“光是雕刻这一步,就要花四五天时间。上色又比雕刻更精细,一旦出错就废了。”
四川王皮影艺术博物馆展品。(受访者供图)
过去,制作完成的皮影主要用于表演,《金鸡报晓》则是专门开发的文创产品。近年来,“王皮影”旗下类似的产品已有上百个品种,包括书签、背包、冰箱贴、笔记本等不同类型。除了十二生肖、钟馗、关公、仕女、大熊猫等常见题材,还有根据阆中历史名人、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开发的春节文化系列产品。在四川王皮影艺术博物馆,还能根据游客的热成像制作皮影,将这份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带回家。
其实,早在2004年,王彪和王访就动起了文创开发的脑筋,不过当时仅限于传统皮影人物。“传统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应该往更现代、更卡通的方向发展。”为此,他们一口气招聘了12名大学生,其中包括3名研究生,不光传授传统皮影的制作、表演技艺,更专门从事文创开发、节目创作、研学旅行等业务。
以节目创作为例,截至目前,兄弟俩领衔的四川川北王皮影艺术团已有20多个传统剧目和现代创新剧目,例如以皮影戏的方式再现飞夺泸定桥。王访介绍,疫情前,艺术团在位于阆中古城核心区的四川王皮影艺术博物馆365天不间断演出,每天3到5场,“最多一年观众超过15万人次,每天最多有上千人次观看。”
而在研学旅行方面,兄弟俩认为光“看”还不够,他们为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分别编制了不同的教材,并与学校、旅行社签约合作。学生们来到博物馆,可全程“沉浸式体验”,自己雕刻、上色制作皮影,并利用其创作、表演一台节目。“每到周末、节假日,甚至有成都、重庆的学生远道而来。”王访说。
四川王皮影艺术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活动。(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