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也晴 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近日,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名单进行了公示。成都市联合重庆市以城市群申报,成为9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之一,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按下了“快进键”。
携手合作
构建“4+3+N”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根据今年6月下发的《关于支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通知》,我国自2022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支持30个左右城市(含城市群中的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促使综合货运枢纽在运能利用效率、运输服务质量、运营机制可持续等三方面明显提升,在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降低循环成本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形成资金流、信息流、商贸流等多方面集聚效应,更好服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辐射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与联合申报工作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运输处人士介绍,四川主动赴重庆对接,达成联合申报共识,通力合作,高质量编制实施方案,并按照评审专家意见及时完善,经过2轮严格筛选和现场答辩,最终从全国100个申报城市(群)中突围。
四川省、重庆市的国际贸易“伙伴”,位列前三的是东盟、美国、欧盟,目前,货物到美国可以通过江海联运,到东盟、欧盟虽有南向班列、中欧班列等,但海运比例仍高,若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展,可进一步提升货物综合运输效率与质量。川渝携手合作,有助于货物运输组织、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成渝联合申报,几个“硬件”在参评城市中占优。
首先是国家定位,《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
其次是区位优势,国家“6轴7廊8通道”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中有“3轴2廊2通道”在此交汇,重庆、成都也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再次是合作基础优良。从2020年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两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签订了“1+7”框架合作协议,区域交通发展实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开工建设,建成和在建省际高速公路达18条,在全国首创开展嘉陵江梯级通航建筑物跨省联合调度,开通20条跨省城际公交线路,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换发等11项高频事项实现“川渝通办”。中欧班列(成渝)号,2021年开行超过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过30%,回程运输箱量居全国首位。
做强货运枢纽,思路已经明确:突出链接全球、引领西部的国际枢纽功能,构建“4+3+N”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即拓展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4大功能”,补强铁水、公铁、陆空“3大类型”多式联运网络,提升N个枢纽港站能力。
国家对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的支持时间为三年,每个城市预计可获得15亿元支持。2022年至2024年,重庆市、成都市计划投资超100亿元,到2024年区域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率6%,枢纽港站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5%,国际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率2%。
软硬联通
打造三种类型的综合货运枢纽
10月20日,成都东部新区,位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北侧的天府空港综保区(一期)项目,仓库、道路等雏形已现,海关大楼、办公楼已经封顶,预计12月底全面建成,具备封关预验收条件,力争2023年上半年正式投用。
这是四川首个空港型综保区,将促进成渝产业资源、优质商品和创新要素汇聚,以保税功能服务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航空枢纽能级提升,目前已招引储备跨境贸易、保税物流等重大功能性项目20余个,签约项目14个。
天府空港综保区(一期)是重庆和成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之一。重庆市、成都市联合编制了“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实施方案(2022—2024年)”,确定了具体实施路径,将一批重点项目列入实施清单。
参与方案编制的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范林强介绍,将围绕打造铁水联运型、公铁联运型、陆空联运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综合货运枢纽,从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运营机制一体化等方面推进。将围绕铁路、水路、航空等货运基础设施进场站、进港口码头、进园区,延伸拓展既有线路,实施专用线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等;围绕有效满足多式联运节点集散分拨需要,对现有仓储、堆场实施扩能改造,适当新建仓储、堆场,增加设施容量;围绕货运装备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广应用专业化多式联运设备和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的装卸、分拣设施及标准化载运单元,鼓励配备符合低碳目标的作业设施、新能源货车和全货运机型等。
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都经内江至重庆等铁水联运通道、万州新田港(二期)、顺丰西部航空货运枢纽等项目,都是“硬联通”的重点。这些项目实施后,成都大批量货物可经重庆实现铁水联运,国际航空货物也可经成都航空枢纽周转,通过卡车航班辐射重庆地区。
“软联通”方面,成渝两地将强化市场拓展、线路优化等合作,并共建成渝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和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还将开展铁路提单物权化试点,探索赋予中欧班列国际铁路运单金融属性的有效途径;在空港枢纽综合办事大厅设置“川渝通办”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提高通关和物流便利化程度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增强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核心功能,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范林强表示。
多层次打造
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加快成型起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多个不同层级的枢纽:成都—重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南充、遂宁、广安、绵阳、内江、自贡、乐山、黔江等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不同层次的枢纽打造、枢纽间的携手合作,推动成渝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加快成型起势。
10月1日零时通车的泸永高速。图片来源:视觉四川,牟科摄
10月下旬,岷江航电综合开发的第4个梯级工程、龙溪口航电枢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朝着通航目标大步迈出。整个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共有4个梯级航电枢纽、81公里航道整治和港口作业区6个项目,预计2025年底可基本建成,届时,岷江(乐山至宜宾段)162公里航道可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丰水期通行3000吨级船舶,“长江黄金水道”将向成都平原延伸162公里。
今年7月,重庆、四川联合发布《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方案》,列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工程位列其中。
6月10日,在川南港务公司与重庆港盛公司的合作下,一船来自云南水富的磷矿石散货,在泸州港卸船后装入集装箱,下水经重庆发往湖北宜昌,实现了磷矿“散改集”+“水转水”运输,开启了川渝“水上巴士”的运输新模式。一艘装载4600吨氧化铝的货船从重庆万州港发出,上水来到宜宾港,再转公路运输发往云南,川渝间又一项“公水联运”合作达成。该项目稳定运行,预计每年发运量将达60—80万吨,后期产能全部释放,预计可达150万吨以上。
宜宾港。图片来源:视觉四川,兰锋摄
磷铁对流项目在川渝港口间稳定运行——四川的磷矿通过宜宾港下水往东出川,外地的铁矿通过重庆港上水到宜宾港或泸州港后转运到川内,重庆港盛公司还将船舶改造成项目专用的重箱船舶,并对航线进行重新设置。
今年1至9月,重庆—泸州—宜宾集装箱水水中转班轮“川渝巴士”,累计运行231航次共17764标箱。经由长江上一艘艘货轮,西南地区进出货物快速中转,长江上游港口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作互动新格局加快形成,推动着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一步步从蓝图变为实景。
川渝间大通道加快优化布局。今年以来,四川、重庆两地交通运输部门协同开展路网布局规划调整工作,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规划布局新增11个、达36个,普通省道出口新增24个、达53个。目前,我省正加快南潼、内大、开梁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成渝扩容、遂渝扩容、自贡至永川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预计到2025年,川渝省际间的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大动脉”将超过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