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兮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10月30日,眉山市丹棱县文武村,文德祥正忙着做元旦汇演的计划。小本子上,节目汇演的形式和主题列了满满一页纸。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能人,在今年初,他牵头的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文武村德祥文化大院还被授予“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先进集体”称号。
八年来,文德祥和他的德祥文化大院用文化的力量将全村人凝聚在一起,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众筹公共文化的创新,探索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德祥文化大院
养殖场里“长”出的文化大院
“每年的元旦汇演,都是我们的‘重头戏’,要提前准备,马虎不得。”文德祥介绍,要打造一台村民都喜欢的汇演可不是件容易事,“节目要创新、内容要接地气,形式要多样。如果年年一样,村民会觉得没什么看点。还要想好形式,看怎么样,才能调动大家的兴趣,一起来参与。”说起汇演,文德祥打开了话匣子,不过考虑到当前的疫情防控,今年要不要把活动挪到线上,也是他目前正在考虑的事。
如今,文德祥的文化院坝已经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小地标,在这里看演出、排练节目、唱歌、跳舞……已成为常态。不过,八年前,这座“永不关门的文化大院”还只是一个普通农家住宅和一片养猪场。
文化大院建成前,村民们在农闲时分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还是村委会妇女副主任文德祥的注意。他回忆建设文化大院的初衷,“在走街串巷、解决纠纷的基层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群众缺乏精神文化生活,邻里、家庭矛盾时有发生。”
要想补齐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短板,就要扩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文德祥当即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把自家院坝和养殖场腾出来,给群众提供一个文化活动的场所?2014年6月,他把自己的设想上报镇上,当时丹棱县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还亲自前来查看。
“那时我总共喂了200多头猪,一次性全部贱卖了。”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和飞扬的尘土,文德祥自家2000平方米的养殖场被拆除,新的文化场地腾了出来。
场地腾出来了,还需要置办些什么设备呢?不久,一套音响设备和投影仪进入了重新整装后的德祥院坝。“我自己喜欢唱歌,就购置了一套设备和周围群众们唱唱歌、跳跳坝坝舞,渐渐地朋友拉朋友,一来二去大伙都愿意来。”
往届村晚(资料图)
真正让德祥文化大院在全国打响名声的是首届乡村春晚。2015年2月春节,德祥文化大院举办了全国首个“乡村春晚”,村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职员,奉上一场欢乐祥和的农家新春文化盛宴。唢呐、小品、独唱合唱、川剧变脸、舞龙舞狮……长达两个小时的表演精彩纷呈,中间穿插的抽奖问答环节将医疗保险、入党申请等政策融入其中,现场气氛热烈。
“第一次办就有上千人来观看,当时院子没这么大,容纳不下的人就在河对面的山坡上看。”谈到“村晚”,文德祥满满的自豪,“当年我们作为首创,还被中央和省市级20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吸引了一大批村民涌入文化大院。”
如今的德祥文化大院内设练歌房、电子阅览室、书画室、健身广场、舞台等功能区,配备了投影仪、图书、电脑、乐器、健身器材等设备。这里既是党的政策宣传服务中心,又是群众文化交流活动中心,还是产业技能技术培训中心。
“文化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老百姓口袋要鼓起来。”在文德祥看来,产业兴旺与乡风文明应该携手并进。2015年,文德祥依托文化大院成立了“丹棱县小河水果专业社”,将文化大院打造成群众文化阵地和柑橘产业孵化中心。大院内经常开展农产品种植培训课程,给村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他介绍,自己最近在试验柑橘的新品种,“要让广大果农掌握好技术,种出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文德祥正在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借助文化大院的影响力,文德祥打开合作社的市场和销路。7年多来,柑橘种植面积从700多亩扩展到3000多亩,惠及300多家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文化大院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让文化大院充满活力。
文艺“小白”变“教授”
德祥文化大院建立之初,仅仅是村里几个喜欢唱歌跳舞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制作道具、编排节目。
文艺队队长文正娥是文德祥的侄女,也是2014年最早一批进入文化大院的老队员。“别看她现在跳得最欢,刚来的时候也上不了台,心虚着呢。”文德祥打趣道,“她喜欢跳舞,我就说那你来做文艺队队长吧。”毕竟兴趣只是兴趣,真正要带队员排节目,这份责任和担子让文正娥紧张不安,文德祥鼓励她,“搞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敢闯敢干。”
文德祥正在德祥文化大院里挂字画
于是,一群像文正娥这样满腔热情的文艺“小白”在文化大院里开启了自己的“进阶之旅”。通过多年的练习和巡演,曾经“上不了台”的文正娥已是文化大院的骨干成员,而第一批老队员们也成长为乡村舞台上经验丰富的编剧、场务、演员……如今,大院组建了老年舞蹈队、青年女子文艺队、锣鼓花灯莲箫队等群众文艺队伍。文德祥笑道,“我的这一批老队员,现在回到各自村都能做‘教授’了。”
事实上,说是“教授”也算不夸张,如今的德祥文化大院文艺队远近闻名,在丹棱县乃至眉山市都非常活跃,活动邀请连连不断。其中,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婆婆也是妈》用幽默的语言将现实问题搬上舞台,宣传倡导了邻里守望、爱老敬老的新风尚,有“笑果”更有效果。作为德祥文化大院的招牌,这个节目还在各村镇巡演,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除了节目表演,文化大院也发挥了政策宣讲的作用。他们将新政策编成小品、快板、相声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给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宣扬新风。
疫情期间乡村文化“不打烊”
每月28日是文化大院的“老年活动日”,村里的文艺爱好者聚在这里唱歌跳舞、排练节目。逢年过节,文化大院组织开展综合文艺演出,形成了“大院天天开、活动月月有”的良好局面,把文化“种”在院坝。周边村镇来看表演的群众络绎不绝,其中也不乏许多来自成都、乐山的相关人员来到德祥文化大院调研学习。
自2015年德祥文化大院举办首个“乡村春晚”后,“村晚”成为当地的新年俗,并不断被推广到全省其他地方,营造了乡村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文德祥也在探索新形式。近年来,短视频与直播行业陆续入驻农村地区,介入乡村生活,为疫情期间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装裱一新的字画给德祥文化大院带来了新颜色
2021年春节前夕,文德祥一家六人排练了一些小节目。独唱、夫妻对唱、家庭合唱……没有队员们的参与,形式多样性上有所欠缺,但热情丝毫不减。文德祥的女儿曾在电视台工作,她拿上设备忙前忙后,又是拍摄又是剪辑,将节目从线下搬到线上。“我们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小节目,让村民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浓浓年味,也能向更多的网友展现农村精神文化。”
设备架起来,这端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面貌,另一端是热情的网友。文德祥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的排练花絮、文艺汇演、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等内容,让德祥文化大院也变成了半个“小网红”,平台粉丝近3000,获赞3.7万,评论纷纷感叹“搞得好”。
此次评上“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先进集体”称号后,文德祥还想做些其他尝试。他介绍,后疫情时代,乡村文旅新赛道被给予厚望。张场镇旅游资源丰富,德祥文化大院地处老峨山脚下,毗邻黄金峡,打开院门就是七一花海环河步道,“希望将来能继续融合‘文化+旅游’,实现观看文化表演,品尝丹棱柑橘,爬山观光垂钓的‘一条龙’体验。”
(丹棱县宣传部和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