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丨农机唱主角 全省小春生产更添科技范儿

2022-11-08 23:51:0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11月3日,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芋河村,两台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将一株株油菜苗稳稳地栽进土里。“今年合作社采购了两台新机器,大大提高了移栽效率。”安州区永福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启平说。

眼下正值小春播种时节,在全省各地农业生产现场,各类繁忙作业的农机成为主角,小春生产增添了科技范儿。


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芋河村,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将一株株油菜苗稳稳地栽进土里。

油菜育苗移栽迈入机械化

“这种机器可以实现‘即耕即栽’。”林启平介绍,机器下田时能完成旋耕、灭茬、开沟、移栽、覆土等多道工序,实现一体化作业,1台机器1天可以移栽30多亩,是人工的60多倍。

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让油菜育苗移栽迈入机械化。“过去种油菜需要先育苗,再靠人工移栽到大田,费时费力。”林启平说,这两年有了无人机直播,更加快捷,但是四川秋季雨水多,田间湿度大,直播油菜易患根肿病,油菜存活率偏低。

去年,林启平就开始试验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技术,通过先培育壮苗可以有效防治根肿病,提高移栽成活率,还减少了野油菜生长。去年试验田亩产达150公斤,比无人机直播的亩产高出25公斤。“今年合作社继续扩大试验范围,机器移栽面积达200亩。”林启平说。

四川是油菜生产大省,油菜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今年全省要扩种油菜180万亩。“如今农村劳动力短缺,提升机械化水平是保障油菜扩种的关键。”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浩杰表示,下一步要做好关键环节技术指导,提升育苗技术,推行工厂化流水线育苗。

好机械还要推广起来。“今年我省首次在多地试验示范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小军介绍,我省将把该机器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每台农机有望获得最高3万多元的补贴。


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展示现场

新技术助小麦单产创纪录

11月2日,德阳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的农田里,一台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正在田间作业,随着机器驶过,带状开沟、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四川小麦主要采取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水稻收获后就进入秋汛期,土壤黏湿,影响小麦播种出苗。”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说,为了解决小麦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问题,近年来省农科院研发了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能在土壤黏湿、秸秆全量还田的极端环境下免去旋耕整地环节,实现高质量播种。

2021年,该项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在该项技术助力下,今年5月,锦花村上百亩小麦测得平均亩产达600.2公斤,创下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目前,锦花村已实现整村推进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连山镇全镇使用该技术的比例达50%以上。

“今年免耕带旋播种机纳入了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1台机器1.8万多元,政府补贴4200元,农户的购机热情很高。”汤永禄说,近期省农科院还在锦花村组织了小春生产现场技术培训会,为当地100多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培训新技术。

近日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一场现场培训会拉开小春生产帷幕。“通过田间开沟排湿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田间湿害问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首席樊高琼站在农田边,为农户讲解稻茬小麦抗湿耕作栽培技术。

开沟排湿后,还要实现高质量播种。在她身旁,一台碎草旋耕播种一体机正在田间作业,该机器能实现碎草、旋耕、播种、施肥同时进行,不到1小时,近20亩小麦就播种完毕。

“我们采用碎草旋耕播种技术已有3年,小麦亩产从原来的300公斤提升至今年的400公斤。”崇州市隆兴镇文锦社区种粮大户王茂君说,今年小麦行情好,卖到3元/公斤,比去年涨了0.4元,每亩纯利润达400余元。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