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竹编60余载 他成为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22-11-14 16:01: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丛雨萌 徐玮毅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成博

在刚刚公布的2022四川年度非遗人物评选活动30强名单中,有一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颇为引人注目,他就是从事竹编60多年的竹编大师陈云华。在他的竹编生涯中,不仅开创性地创造了竹编《清明上河图》《隐形观音》《苦乐清凉》等精品,还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带动当地就业增收。今年8月,陈云华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农村篾匠成为竹编大师

陈云华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他自幼便喜好竹编,年纪轻轻时已是当地有名的篾匠。1971年,他意外接到一个紧急任务:组建竹编队完成一项外贸竹编订单。没想到大家编了4年的果盘、面包篮,竟然为村上换来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机和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让他就此看到了竹编技艺的广阔前景。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云华拿出积蓄5万元,成立了青神第一家民营竹编工艺厂——青神中岩竹编工艺厂,就此开启了竹编产业化的试水之路。他们不光为海内外客户量身定做各种商品,还不断创新编织工艺,创造了瓷胎竹编、混合竹编、套绘竹编等一系列竹编制品,完成了从手工匠人向艺术匠人的转型。

在陈云华的竹编生涯中,创新不断、佳作频现。1986年,他打破竹编只有双色的祖传格局,赋予竹编艺术品丰富的色彩;1992年,他指导编织出巨幅作品《清明上河图》,把原来每厘米使用22根竹丝编织的工艺,分成了更细的竹丝,最终这幅作品卖出12.6万元的高价;1993年,他创建“中国竹艺城”,展示竹编艺术品3000余件,汇集了从古至今的竹编艺术文化系列;2008年,他突破过渡色问题,完成了“彩色竹编”的研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作品《簪花仕女图》《苦乐清凉》《蔬园》等频获大奖。其中作品《苦乐清凉》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此外,竹编《隐形观音》《横绝峨眉巅》等先后被各大博物馆永久收藏展陈,竹编《熊猫》系列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在陈云华以及当地多位“手艺人”的创新之下,竹编从实用品完成了向艺术品的升华。

今年8月,陈云华获得了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至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又再次毫无悬念地入围四川年度非遗人物30强,业界的肯定让他深感责任在肩,“以后只有争取把竹编作品做得更好,为‘青神竹编’发扬光大作出更大贡献。”

让竹编产品造福一方

这些年,陈云华在自己轰轰烈烈搞事业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带动更多的乡民增收致富。

1993年,陈云华自筹资金50万元,在青神启动了中国竹艺城建设。此后几年,他不断筹资扩大竹艺城面积,最终累计投资2亿余元,建起了占地面积90亩的竹编大观园,并将竹编工艺厂转型为现代化的竹编公司,打造了青神竹编的首个产品及文化展示平台,推动了青神竹编产业的首次全面转型升级。

竹编要有附加值,从业者的收入才会更多。在陈云华的云华竹旅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3000余个竹编品种,申请专利60多件。“要把青神竹编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在这个产业就业、有可观的收入,特别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把竹丝做到极细;二是提高附加值。”他搬出经验之谈,“一车竹子作为普通材料只值几千元,而做成家具、工艺品可增值10倍以上。”从曾经的作坊到公司,这些年,陈云华先后带动了周边3万多人从事竹产业而增收,培训了两万多名国内外竹编技艺人才。他们中间有的自己办起了公司、合作社和培训基地,有的长年从事竹编生产,致富奔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陈云华开发了竹编研学路线,把竹艺城和博物馆打造成了省级非遗项目竹编体验基地。三年来,竹艺城共接待研学学生300多批次共10万余人,近500万人次的游客在此赏竹编艺术、淘竹编产品、观竹景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青神是国际竹藤组织竹工艺培训基地。受其委托,陈云华已先后为第三世界竹产区国家以及国内多个省市举行竹编线上培训。“截至目前,我们通过线下线上培训班培训了来自56个国家(地区)的万余名学员。”这位靠竹编改变命运的老人希望能有更多人像他一样,靠双手编出美好生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