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穿梭”不止 他成为80岁以下掌握蜀锦全套手工技艺的唯一匠人

2022-11-23 11:27: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11月11日,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人揭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蜀锦织造大师贺斌顺利入选。这不仅在于从事蜀锦织造40年来,他在蜀锦织造领域不断创新,更在于在80岁以下的织锦艺术人,他已是掌握全套120多道蜀锦手工织造技艺的唯一匠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蜀锦传承的两千多年里,它的织造工序都有精细分工,因为每一个环节可能都需要几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然而贺斌在入行的1万多个日日夜夜,居然掌握了全套环节,成为蜀锦织造史上的唯一。

掌握蜀锦织造全套手工技艺

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贺斌的工作室就开设在这里。有空的时候,他会坐在博物馆里的织机前展示蜀锦的手工织造。动作熟练、神情专注,大师的心无旁骛,总会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贺斌,成都人,1982年开始从事织锦工作,今年刚好40年。

学艺的日子总是十分枯燥。在贺斌的印象中,他刚入行时根本没有资格碰织机,只能一遍又一遍丝线打结,三个月以后才开始学习挽花、投梭的手型。这些练习,动辄以年计算,“练挽花要练三年,练投梭也要练三年。”好在蜀锦手工织造工序精细分工,几年以后,贺斌便开始成为一名织造熟练工。

这原本相当科学的分工,却被贺斌看出了危机。“如果哪一个工艺的老师傅没有把他那道工序传下去,那蜀锦织造岂不传承堪忧?”贺斌开始向掌握全套蜀锦织造技艺发起挑战。

他找来蜀锦的相关资料整理织造工序、反复琢磨蜀锦传统图案,尤其重要的是对健在的老师傅们进行了走访。请他们当面教学、再口述实录,这些口传心授,成为贺斌掌握全套技艺的法宝。“直到现在,我终于可以说掌握了蜀锦手工织造的全套传统技艺。”贺斌表示。

一句淡淡的总结,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攻关。蜀锦工艺繁琐,一幅蜀锦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挑花结本、上机织造等多道工序。每道大工序中,还包含无数小工序。若把所有流程一一列举,可达上百道之多。就一个上机织造环节,就包括了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等,若无十足的耐性和对手艺的热情,几乎不可想象。

不断创新为蜀锦闯市场进行探索

蜀锦,曾经贵为天下母锦。然而当工业化生产全面来袭,手工艺的市场只能节节萎缩。蜀锦未来还能怎样传承发展?贺斌有自己的思考。

几年前,贺斌凭借一幅创新作品《蜀竹彩韵》的大尺寸和增色,突破了蜀锦的技术禁锢。2000多年来,蜀锦的纹样从来只有20厘米见方,颜色也多为5色以下。然而贺斌却在《蜀竹彩韵》中,单页纹样不仅尺寸有60厘米×100厘米,还采用蜀锦的“小梭挖花”技术,让作品颜色多达12种。

这个技术有多难呢?贺斌介绍,仅是纹样设计定稿,他就花了4个月。然而,要把设计稿从工艺美术画变成织锦可参考的“花本”,需要的时间更长。“以前20厘米见方的图案只需一个花本,但现在的大图就需要5个。”这就意味着需要14400根丝线,才能做一个纹样。再加上梭子的重量,仅是5个花本,就重达30斤。而仅是做完花本的时间,就要花一年。这时,贺斌大胆引入了数码技术来挑花结本,这才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创新,在业内人士看来不仅传承了蜀锦的技艺,更为蜀锦未来开拓市场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今年2月,贺斌还全程参与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开展的三星堆出土丝绸织物复制项目,并成功复原出7种出土丝绸织物,让人们领略到了3000多年前古蜀丝绸的风采。

这些年来,贺斌系统学习了解电脑设计纹样与手工挑花结本操作相结合的相关参数及工艺,操作完成1万多梭大花挑花结本的技术学习和经验总结,为后续传承挑花结本操作技术进一步提升做好了准备。他还坚持带徒,根据每个学徒不同的学艺阶段提升操作技能。经过耐心细致的口传心授,所有学徒已经能独立操作,成为保护和传承“蜀锦织造技艺”的后备力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