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上,这些研究成果将带来哪些改变?

2022-11-23 22:29: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现场。省科协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穿戴上设备,就能监测自身身体健康情况,实时报告监测,还能精准定位肿瘤并个性化定制治疗方案;为超重和肥胖患者使用减重药物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

以上种种,离我们的生活或许都不遥远。

11月23日,由四川省科协、重庆市科协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在成都举行。开幕式上,发布了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184篇、年度川渝一流科技期刊20家、年度川渝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20项、年度川渝一流学会20个。

大会现场,四川在线记者采访了几位优秀论文获得者,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带来哪些改变。

肿瘤精准诊疗、颌面部手术术后并发症治疗

这些研究带来好消息

精准诊疗可以大大降低癌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在临床相关技术中,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感知、记录、分析、调控、干预甚至治疗疾病。

“但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或植入式设备,普遍存在电池更换成本高和废电池回收难等问题,供电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自供电传感器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摩擦纳米发电机与人工智能促进肿瘤精准诊疗》第一作者、四川省肿瘤医院主治医师陈梅华解释研究的出发点。

当病人离开医院回到家中,如何保证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自供电”,实现对病情全天候的密切监测、精准诊疗?

2012年,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研发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面世,这种“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无需外部电源驱动,便可以通过收集环境中微小的机械能实现自供电,在穿戴式医疗、植入式医疗器件、疾病监测和全程管理等方面,应用前景很大。

陈梅华所在团队的研究,就是为了将摩擦纳米发电机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更好地驱动对肿瘤的精准诊疗。

大会优秀论文特等奖《调控施旺细胞和巨噬细胞间的交互作用以促进神经再生:一种基于多功能四面体框架核酸系统的治疗策略》则为面神经损伤患者带来了好消息。

“很多经过颌面部手术的患者,面神经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造成面瘫,我们利用DNA纳米材料的高度可编辑特性,制备了一种多功能四面体框架核酸系统,未来可以用于这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缓解和治疗。”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医学博士李佳杰介绍。

川渝合作

科技创新前景可期

据了解,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从202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是川渝两地间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两地科技创新发展和学术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科研课题的确立过程中,与其他专家学者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良银表示,团队的研究成果《关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调研:5G及以上应用》就听取了几位国内外专家的建议,给团队带来新思路、新点子。

最终,论文以区块链在5G通信方面的应用为例,从区块链的技术结构、应用的生态建立、区块链应用的实时性几个方面阐述了未来区块链的工作方向,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快速地认识和理解区块链这项技术,也可以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视角。

本次大会,陈梅华也有意外之喜。在获奖论文名册中,她无意间翻到了哥哥陈陶的名字——他所在的团队同样获得了一等奖。

这对兄妹先后来到四川求学,毕业后,一个留在成都,一个前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工作。“不仅是在生活中,在学术上,他也会给我提供很多的建议和灵感。”两支团队平时也有很多交流、合作,在陈梅华看来,这正是川渝两地间科技创新务实合作的一种映射。

目前,摩擦纳米发电机与人工智能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技术可以大规模应用在病人身上,实现智慧化的远程医疗,让病人不用频繁地往返于医院,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专家级的医疗服务。”陈梅华说。

李佳杰也有一些新想法:多功能四面体框架核酸系统能不能进一步运用于促进毛囊再生,解决长期困扰大家的脱发问题?下一步,她将在这方面继续钻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