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青年工程师的硬核“进化”之路丨川观青年学习小组①

2022-11-24 08:52: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川观青年学习小组

第五季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青年如何建功新时代,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川观新闻推出“川观青年学习小组(第五季)”系列短视频,走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故事。

 

本期聚焦关键词:科技、创新与人才,深入一线,沉浸式打卡学习,看看青年工程师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如何完成硬核“进化”。

11月16日,紫坪铺水库之畔,由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建的国道317线友谊隧道至映秀段改建工程正紧张进行中。

 

紫坪铺特大桥。 四川省交通设计院公司供图

 

当日中午,项目建设现场举行了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学习会。“领学人”是四川省交通设计院公司团委书记、人力资源部经理涂博,参与学习的都是驻扎在项目的青年业务骨干。涂博此前参加了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以及四川交通运输行业青年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会议等,收获颇丰。“最近都在基层一线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学习,希望通过一场场交流学习,引导公司广大青年思考如何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科技创新部署,转化落实在工作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让四川省交通设计院公司的青年工程师倍感振奋。

 

“你看,这个黄家院隧道和紫坪铺特大桥,就是我们桥隧青年科创团队成员设计的。”涂博在国道317线改建工程现场指着远处告诉记者,在设计过程中,团队开展高烈度地震区桥梁隧道锚承载性能及其近接公路隧道抗震技术研究,为隧道设计提供了可靠支撑。

 

科技创新,远不止于此。公司团队运用多维建筑模型信息集成管理技术(BIM技术)研发的“经天路图”软件,也运用在了工程建设当中。

“近几年,BIM技术创新成果在各个领域推广应用,但在交通行业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涂博说,“经天路图”正是一款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产BIM软件,出自四川省交通设计院公司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超八成队员都在35岁以下。

 

这款中国人自己的公路BIM软件填补了行业空白,推动交通勘察设计从二维设计向三维设计、协同设计变革,也缓解了国外BIM设计软件‘卡脖子’的现状。”涂博介绍,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青年工程师团队,实现了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平台的孵化又助力青年们成长、成才。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青年、科技、创新“三者”如何能擦出更耀眼的火花?这也是负责人力资源工作涂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给青年们更大的舞台,让青年有更加宽广的施展空间。”涂博说,未来将注重全方位、多渠道的为青年搭建培养锻炼平台。比如,让青年参与重点项目、重要科研攻关,组建青年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我们把参加顶岗学习锻炼、一线挂职作为考察、培养、锻炼青年的重要方式之一。进一步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青年从锻炼磨砺中脱颖而出。”
 

 

 

采访手记

 

 

深入工地现场采访已多次,这次采访深有感触。

 

抗震技术、BIM技术……多种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让工程勘察设计更智慧,更高效,而这些技术背后正涌动着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

 

采访中,涂博告诉记者,BIM技术研发团队已获得27项BIM技术省部级奖项、完成3本专著、21项发明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成为交通运输部认定的交通运输行业BIM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全国仅5家。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强,则国家强。宏观如此,细分到行业亦如此。在国道317线改建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设计团队中不少都是“80后”“90后”,他们在实践中科研创新,自己也在创新创造中成长成才,成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青年”,未来,一定可期!

 

策划:钟莉 

统筹:任鸿 黄颖

编导:郭书琼 王迎

拍摄:周芷冰 吴枫

剪辑:周芷冰

出镜/稿件撰写:田程晨

设计:周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