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乌干达 9名四川农业专家赴非洲开展新一期技术援助

2022-12-06 19:25: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12月2日,乌干达卢韦罗,艳阳高照,微风吹动绿色的稻浪。不远处,200亩高粱刚刚完成收割,在四川援外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高粱亩产达到260公斤,是过去的2.6倍。

这里是由中方投资建设的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如今在这片东非高原上,处处孕育着丰收和希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四川就参与了农业援外工作,是全国农业援外历史最长、派出专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

11月19日,中国—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乌干达(三期)南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9名来自四川的农业专家赴乌干达开展为期三年的农业技术援助。

技术援助

在非洲土地上创造粮食高产纪录

此次赴乌干达的9位四川专家中,有7位都有多年的援非经历,包括援外专家、巴中市恩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罗中平。

2010至2018年,罗中平曾先后赴尼日利亚、厄立特里亚、乌干达参与农业援外工作,在当地示范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非洲的经历已经化成了我的精神财富。”罗中平说,非洲农民普遍贫困,很多孩子吃不饱饭、营养不良。在这里工作的动力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孩子吃上饱饭。

首先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当地农民种植水稻的方式非常原始,直接将水稻种子撒在田里,不像我们要先育秧再移栽。”罗中平说,在此前的援助中,专家们在当地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杂交水稻旱育秧、宽窄行移栽、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2017年,在乌干达水稻主产区布塔累贾实施的示范田,水稻亩产达到750公斤,较当地亩产增加了600公斤。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种植的水稻。

“农业援外工作,最核心的就是农业技术援助。”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是FAO南南合作项目的重要策源地、参与者和推动者。迄今为止,四川省共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员147人次,先后赴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乌干达等多国开展南南合作项目。尤其是2012至2017年,我省按“以省包国”的方式,成功实施了两期中国—FAO—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共派出47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大力提升了乌干达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四川农业力量。

农业对外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在乌干达,经过专家组示范种植,狐尾小米产量是当地产量的2—3倍,苹果产量也大幅提升,种植户收入增长5倍以上;在尼日利亚,专家示范田种出的水稻创造了当地的高产纪录,被当地人称为“神稻”;在布隆迪,农业专家组成功筛选出“川香优506”,成为在东非审定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授人以渔

通过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这次来,看到小米产量有了大幅提升,很欣慰。”抵达乌干达后,援外专家、简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魏润武就迫不及待地了解当地小米种植情况。

“通过前两期项目示范,我们种出来的小米最高亩产达423公斤,是当地产量的3倍多。”魏润武觉得,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在2012至2017年间,他们对当地3000余人次的农民和技术员开展了技术培训,小米高产栽培示范面积达2200余亩。

2016年8月,魏润武与乌干达布达卡农民展示收获的杂交小米。

援外专家、苍溪县水利局水产工程师陈太华也参加了前两期中国—FAO—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他曾在当地渔场教渔民革胡子鲶人工繁殖技术,将鱼苗成活率从过去的36%提高到81%,同时还教会渔民使用免费天然饲料,制作配合饲料,大幅降低鱼种的生产成本。

“在这里开展技术培训,要有超强的耐心,不讲十遍以上,当地人不容易掌握。”陈太华说,除了手把手教学,自己还为当地人编写了《革胡子鲇人工繁殖技术规范》《罗非鱼自然繁殖技术规范》《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等英语技术资料,为乌干达的渔业发展制定了可行的技术规范。

借力“南南合作”平台,多年来,四川先后派出80多批农业专家,培训当地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及农民近10万人次,向受援国传授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发展人才。2018年11月,农业农村部和FAO联合授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南南合作特别贡献机构,授予祝春秀、罗中平、卢远华、陈太华、唐高民南南合作特别贡献个人。

借船出海

推动农业“南南合作”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在非洲开展农业技术援助,还推动企业投资合作。”农业农村厅交流合作处处长蔡军军介绍,在中乌农业南南合作一期和二期项目实施期间,我省通过“专家探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推动四川农业企业“借船出海”。2016年4月,由四川科虹集团等6家企业组建的四川友豪恒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乌干达卢韦罗投资建设的“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正式开园,这是四川在海外首个实质性落地的农业园区。

“我们把技术、资金和生产理念带到乌干达,同时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提升当地粮食种植水平,解决近万人就业。”四川科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企业已投入1.6亿元人民币,开垦土地4200亩,开展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技术示范,同时还建成了15万只蛋鸡养殖场和日加工100吨的大米加工厂,饲料加工厂设备也已到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正在有序建设。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已成为开展农业援助的重要平台。“和前两期项目不同,第三期任务不仅要开展技术试验示范,还要借助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中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平台,推动更多技术示范、集成和转让,促进农业贸易投资合作,让项目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援外专家组组长、农业农村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张小强介绍。

“我们希望中乌携手,把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建成我国境外农业对外投资样板工程。”张小强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国内企业出海投资,让农业援助从单纯的技术援助向“技术+项目”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援助方式转变。

(农业农村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