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一线蹲点看落实丨天府新区: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平台”逻辑

2022-12-10 00:49: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四川在线记者 钟莉 王国平 摄影/视频 李强

“尽快再跟对方确认一次,看看我们的准备工作有没有遗漏。”12月7日一早,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副局长罗鹏就召集同事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把天府兴隆湖实验室、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等重要项目的推进工作逐一落实。

与此同时,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的服务专班也来到天府海创园2号楼,与四川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团队再次梳理项目建设时间表。

天府新区的新经济局、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分别位于兴隆湖西南侧的两座大厦中。从他们的办公室远眺,可以俯瞰沿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如今,这里正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

沿兴隆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正在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

一栋栋沿湖矗立的楼房,不仅勾勒出湖天之间漂亮的天际线,也隐藏着天府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在逻辑:平台。其中,既包括有形的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载体,也包括配套的人才、服务等保障政策,这些共同构成了天府新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四梁八柱。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天府新区,走进一个个“平台”开展蹲点采访,观察天府新区的科技创新之路。

建好基础研究平台

抓住原始创新的“龙头引领”

 

“天府新区要成为成渝地区的创新策源地,核心工作就是抓住原始创新的‘龙头’,加快建好基础研究平台。”12月7日一早,在部门内部的重大项目调度会上,罗鹏对同事们说,针对在建重大项目,要进一步梳理关键问题,协同保障部门倒排工期,全力促建投运。

调度会上,新经济局的专班服务小组首先汇报了最新落地的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项目的进度情况:“目前,正对研究院入驻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按照对方提供的需求清单逐一响应。”11月26日,由中国气象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正式签约揭牌,确定该项目落户天府新区。

罗鹏介绍,今年6月份,中国气象局的调研组专程来到天府新区,就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组建事宜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到天府新区的办公实体建设、运行及保障进行情况。

“除了我们的保障服务外,最吸引对方的是成都超算中心所给予的算力支持。”罗鹏说。

成都超算中心位于兴隆湖东南岸,于2020年建成投运,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算力排名进入全球前十;2021年6月,获批纳入国家超算体系。

成都超算中心是天府新区首个建成投用的国家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

据介绍,青藏高原研究院将围绕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化产业化转化,引进或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启动第四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巨大的算力,因此,天府新区将超算中心附近的一座办公楼选定给该院使用。

罗鹏说,成都超算中心是天府新区首个建成投用的国家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为牵引吸引了多个重大科创项目落户。

比如,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项目,依托位于四川稻城县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在兴隆湖畔开展国际领先的宇宙线物理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这项研究同样要借助超算中心的超级算力。

目前,天府新区正全力协助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项目做好施工收尾、验收手续办理、设备进场及投运准备等工作。

在这天上午的重大项目调度会上,记者了解到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科研团队已在成都科学城临时办公载体开展相关工作,力争 2023 年 2月底前实现人员入驻;天府新区“01 工程”——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的载体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在成都科学城2个省实验室已挂牌运行,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落地,正加快推动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城园区已建成投用,中科院成都分院机关、文献中心等6家单位已启动整体搬迁至科学城园区,国科大成都学院园区建设全面竣工,中科院光电所园区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内建成。”罗鹏说,“高水平实验室加大科学装置,让天府新区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的大集群平台。”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培育产业驱动的“肥沃土壤”

 

在兴隆湖畔东北角是一座名为“天府海创园”的园区,园区门口“西部(成都)科学城”的石牌,标志着成都科学城在西部(成都)科学城中“一核”的地位。

天府海创园。

7月以来,以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以下简称科创和人才局)局长领衔的工作专班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来到园区内的2号楼,确保四川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办公载体早日建成投运。

今年7月4日,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北京理工大学三方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创新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介绍,此次合作采用“地方建平台、高校导资源、合作促转化”的创新模式,即由天府新区负责投资建设科研办公平台,引入北京理工大学高能级院士创新团队负责运营管理,通过人才引育、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实现毫米波、空天遥感和干涉测量等相关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和企业孵化。

这种合作方式,是天府新区在“校地合作”中逐渐总结提炼出的一种高效方案。2016年,清华大学在天府新区落地成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这是四川引进的第一个校地合作科研机构。截至目前,天府新区已引聚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62个,这些项目大都已成为天府新区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天府新区将天府海创园2号楼打造成为高技术服务中心。

位于该中心2楼的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聚焦以西南地区为主的中小微集成电路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集成电路中试验证测试、设计服务、应用推广、人才培养培训、企业孵化等服务。

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是西南地区最完备的集成电路测试平台。

记者注意到,虽然该平台尚有部分设备还在调试,但已具备ATE测试、失效分析、ESD静电测试、可靠性测试等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测试服务能力。

“该平台是西南地区最完备的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其中‘失效分析’填补了成渝地区的空白。”平台投资建设方成都天府新区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约部负责人邓欣解释说,“测试相当于对芯片进行体检,失效分析则是对芯片进行手术治疗,检查芯片哪里出了问题,该如何改进设计。”

邓欣举了一个例子,此前成都一家企业因为芯片出现问题,需要送到上海进行失效分析。每天一早分析报告传回成都,晚上公司带着修改后的设计连夜飞到上海,再进行失效分析,如此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平台建成后,这家企业第一时间把所有检测全部放到这里。

目前天府新区高技术服务中心几乎每一层楼都有相关平台机构入驻。比如,位于17楼的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自投运以来,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位于4楼的天府新区鲲鹏生态人才培养暨认证基地已培育各类高端产业人才10059人次,服务高校和企业近200家。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赋能产业发展,引领推动转型升级,是形成科创策源引擎的必由之路。”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平台管理处处长聂东说,天府新区以平台打造为抓手,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开放共享,促进科学与技术有效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打造人才聚集平台

积攒科技创新的“人才家底”

 

“我们已经‘毕业’了,马上就要从这座大厦搬家。”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宗福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道,“在这里,我们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天府菁蓉大厦内的办公室。

汪宗福说的“这座大厦”名为天府菁蓉大厦,是天府新区出资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2016年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7年,在得知一个航天领域重大项目平台落户天府新区后,有一定微系统技术积累的汪宗福决定依托该平台进行创业。因为创业合伙人来自不同地方,他们将企业命名为“汇蓉”,寓意汇于蓉城。

“我们拿着项目计划书与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进行沟通,局里仔细考察后,在天府菁蓉大厦给我们安排了最初的办公空间以及一定的资金扶持。”汪宗福说。

此后,汇蓉国科一路发展壮大,办公室从开始的200平方米到如今已有1200平方米,公司从最初的6人壮大到近70人,年产值从2017年的1000万元,预计今年将达到5000万元。汇蓉国科顺利度过孵化期,“毕业”了。按照要求需搬出大厦,为更多有需求的创业团队腾出场地。

“天府新区也为我们找到新的办公场所,在天府海创园,那里有更好的创新环境。”汪宗福说。

天府菁蓉大厦是天府新区出资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

持续优化的区域营商环境和日益活跃的就业创业氛围不断吸引各类创业者到来。据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统计,截至目前,该大厦在孵企业一共101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24家,提供就业岗位1900余个,企业从业人员中博士65人,留学归国人员61人,人才汇聚效应明显。

另一组数据则显示:2021年,该大厦入孵企业营收达到27.51亿元,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2.25亿元,累计14家企业获投融资,总金额1.54亿元。

随着各类高能级平台接连落户,天府新区正获得越来越多人才“头雁”的青睐。

过去五年,天府新区青年人才落户18万人,居成都全市首位。户籍人口年龄中位数34岁,是中西部地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新区。高层次人才649名、年均增长34%,总量居成都全市第二。

“实体的科研、创业平台加上天府新区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让天府新区正在加速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副局长张华说。

2017年,天府新区对外推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天府英才计划”实施办法》,通过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措施,吹响全球招才引智的号角。此后该计划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订。

今年初,在中科院成都分院搬迁入驻、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中,天府新区通过组建专班全程服务,及时解决科研人员子女入学、住房、落户、就医等实际需求,保障他们在天府新区安心科研、安居乐业。

“未来,我们将迭代升级天府英才计划,把天府新区打造成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理想家园’,为天府新区打造创新策源地积攒厚实的‘人才家底’。”张华说。

声音

 

 

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副局长罗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科技、人才、创新这三个“第一”的使命所系和内在逻辑,扎实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副局长张华: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人才、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们围绕筑强高端人才关键支撑,创新“揭榜挂帅”等方式,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天府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公园城市建设为统揽,深化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记者手记

 

 

“把最好的办公环境给企业”

 

天府新区的新经济局、科创和人才局,分别位于兴隆湖西南侧的两座大厦中。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常见的政府集中办公区不同,这两个局办公室所在的楼宇里还有很多科技企业。

“这样我们可以和企业一同办公。”新经济局副局长罗鹏说,企业有什么事儿找我们,坐个电梯就到了,便捷高效。

采访中我们还注意到,这两个局把楼上视野、环境最好的楼层都留给了企业。

“这是我们对企业的尊重。创新的活力来自哪里?来自企业,来自科学家,我们肯定要把最好的服务、最好的资源给他们。”罗鹏说。

环兴隆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每天都在“生长”,新经济局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的频率从此前每周一开,到如今几乎是每天一开,会上需要统筹的项目也越来越多;科创和人才局需要服务的人才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人一策”的服务模式正在演变成“套餐”式服务,惠及更多落户新区的人才。

随着兴隆湖东侧各类高能级平台的逐步建成,这两个局也决定在今年底搬到兴隆湖东南角的天府海创园。“我们这样做就是希望能靠前服务,融入这些平台、机构之中。”罗鹏说。

从“把最好的办公环境给企业”到尽可能地“靠前服务”,这里面既有天府新区拼经济搞建设的决心,也隐藏着天府新区走出一条新时代科技创新之路的内在线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