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解读丨全国交通首个碳中和技术研发中心挂牌,将如何发挥作用?

2022-12-12 23:58: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王眉灵摄

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鹿溪河畔,“绿色”生力军再加码。12月12日,全国交通首个碳中和技术研发中心、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永兴实验室。

数据显示,目前交通运输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是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低碳绿色转型,中心将如何发挥作用?

“彩色混凝土”在久马等高速公路上应用。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如何聚焦?

集合多方“智”力,全产业链解决实践难题

据悉,中心按照“1+6+N”的模式组建,“1”是指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牵头;“6”是指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等6家首批参建单位;“N”是指根据研发方向和产业应用在相关单位组建多个分布式研究平台——交通领域的优势学科力量、“智慧”“大脑”,都囊括其中。

“机制新,是中心组建的一大特点。”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说,“1+6+N”的模式,整合了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各方力量,平台化、项目化推进研究,有人才、有平台来推进研究。

“链条全”是又一特点。该负责人表示,中心将打造成交通运输全产业链科研创新平台。在研究方向设置上,中心紧盯交通“双碳”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关注顶层设计、战略前沿,也将坚持研以致用、服务发展,涵盖设计、建设、运营的产业全链条。

在这一模式下,牵头统筹的省交科院瞄准战略政策和规划研究持续发力,做好顶层设计;长沙理工大学发挥高校基础理论创新优势,瞄准材料、结构、设备原始创新,交通运输碳汇和碳中和,打牢发展基础;设计单位省公路院、交通院,则瞄准低碳设计、低碳结构、低碳材料发力,从设计端就贯彻低碳理念和技术;蜀道集团、港投集团、比亚迪公司等企业则瞄准试点示范,加强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工程实践,扩大示范应用,“让中心在解决实践难题、服务绿色发展中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如何发力?

聚焦“五转”开展科研,大力应用原创成果

“经天路图”“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智慧梁厂”……刚刚挂牌的中心,已经形成了13个关键技术和相关应用产品,系列技术成果和应用场景展示,摆满了中心所在实验室大楼的一楼展厅。

四川研发的“经天路图”国产自主可控设计软件,实现勘察设计无纸化,推动设计阶段“低碳化”。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中心是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集成耦合研究部下属零碳交通研究中心的组成部分,去年底永兴实验室挂牌后,中心就开始筹建。”省交科院院长陈斌介绍,这一年来,中心累计开展各类研究25项,累计投入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并在光伏高速公路、智慧高速公路、新能源施工设备等领域试点,累计投入超30亿元。

通过积极的示范、试点,在四川,已经诞生了全国首个“交通全场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储项目、全国首例利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余水落差势能发电项目、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走廊、全国首个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设备充换电技术企业标准等,减碳降耗效果明显。

接下来,还将如何做?“主要聚焦’五转’发力。”陈斌表示,“五转”即油转电、旧转新、公转水(铁)、堵转畅、私转公,是四川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总路径。

电动施工设备进驻高速公路建设一线。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明年,中心将聚焦“油转电”推进23个科研项目,合力提高新增新能源车船市场占有率;聚焦“旧转新”推进15个科研项目,实现公路建设养护降碳技术创新取得较大进展;聚焦“堵转畅”推进9个科研项目,提升路网运行速度、降低拥堵程度;聚焦“公转水(铁)” 推进10个科研项目,提高船舶吨位、延伸通航里程、提升翻坝效能;聚焦 “私转公” 推进5个科研项目,通过满足个性需求,实现最大化公交出行。

同时还将大力应用已有的科研项目,打造一批低碳工地、低碳路线设计、新材料应用、光伏高速、数字孪生高速等,让原创成果推广应用,更好地反哺社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