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 上河为记 李敬泽图文随笔集《上河记》勘探大河本真

2022-12-14 16:28: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KEY-可以文化”提供

2000年,漫游黄河流域。他带着异乡人的眼光踏上旅途,渐渐地,黄河成为熟悉的故乡。

2019年,重返黄河,恰如久别重逢。吕梁山的夜晚,带着酒香,让人沉醉……

2022年,十五篇文,记录下河边难忘的日夜,古老的故事,鲜活的日常,本真的黄河。

12月,岁末。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全新著作——黄河旅行图文随笔集《上河记》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15篇散文汇集了李敬泽行走于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一线的所见所感,李敬泽走过历经时光雕琢的渡口和村庄,遥望壮阔的文明上游,勘探大河本真的面貌。

河边的岁月熠熠生辉

笔下的日子富饶丰满

2000年,李敬泽曾作为“走马黄河”考察团作家之一前往黄河中游地区开展社会文化考察,从仲春到早秋,度过了绚烂多彩的时光;2019年,借着“吕梁文学季”活动的机会,李敬泽来到山西,再次回到黄河边。“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在此前此后的日子里闪闪发光,我乐于回忆它们,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电脑上重新过一遍。”河边的点滴在记忆中熠熠生辉,李敬泽精心写下最具代表性、给自己留下最深感触的日子。

书中的篇目以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编为4辑。一篇散文对应一日的行程,各篇目的标题下均注明对应的年月日,如日记般亲切,更使行走的轨迹一目了然。2000年6月,在黄河之行的始发地甘肃,以兰州为中心漫游,见过甘南路上的青稞地,在无尽的草原上流连,在流淌了千年的大夏河边驻足;2000年7月,一路向东,行走于西海固地区,一个个带着“关”字的地名、山间的座座城堡,让人不禁如“几百年前的将军”般久久凝视这土地;2000年8月至9月初,穿过乌兰察布草原探访“百灵地”,拜访榆林这座曾属于武士、商人和工匠并曾引领潮流的城市,在米脂街头遇见“堂吉诃德”;待时间来到2019年,在汾阳贾家庄,看山西梆子,回想历史中的热血青春……

投以考古者的目光

触及历史最深处

一直以来,李敬泽有“作家中的考古者”之称,《上河记》中,他秉持贯通古今、富于哲理的笔调,在对日常见闻的描写中融入大量对历史的追溯与思索。不同于常见的一味关注著名景点、历史名人的“旅行笔记”,李敬泽以紧贴当地日常的视角,将目光聚焦于凝固着历史痕迹的旧牌匾、楹联、门楼、城墙、堡寨、庙宇,历经时光雕琢的古老渡口和村庄,以及当地特有的物产和节日、风俗等。村街深处“上了年纪”的楼阁、村头外观独特的嘛呢堆、枝枝丫丫伸向天空的木架子、看似平平无奇的地震湖……容易被忽略的角落里,处处蕴藏着神奇的文化密码。

除了等待着旅人发现的景物,散文中还书写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端午节不吃粽子而吃“端午的馍”,和汆面馆店主聊开饭馆的“规矩”,与年轻人一起参加“花儿会”、看“卦婆子”,听老人述说或鲜明或斑驳的记忆。跟随《上河记》的笔触行走,仿佛能听见各种质朴的乡音,看见当地人亲切的面容,亲身体验黄河沿线的生活,继而揭开历史的面纱,走进一段段韵味悠长的旧时光。

真正看到黄河

只为人间行过

“关于黄河,人们说得太多了……它几乎不是一条被看到的河,而是被说出的河。”自古以来,有关黄河的故事无穷无尽。然而,我们真的如想象中那样了解自己的母亲河吗?李敬泽认为,“过去一百年来人们实际上是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以为一目了然。”当亲眼看见黄河之水,亲自感受黄河边的生活,李敬泽坦言:“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

不同的思想和风俗在这里交汇,这里的文化与滔滔河水一样,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折射出炫丽的色彩。这多样性正是中华文明的活力与魅力所在,“没有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就没有这个民族,没有这个被人谈论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在李敬泽心中,书已出版,但他的黄河之旅并没有结束,他依然梦想着、计划着很可能不可能的旅程,“我会在某一日继续行走,直上河源,而后掉头沿黄河而下,走上次没有走完的路,山西、河南、山东,走过春秋战国的、北方的大地,走到黄河入海之处。不是为了写另一本书,只是为了莽莽苍苍、人间行过。”

值得一提的是,与文字相呼应,书中还穿插着50余幅彩色照片。相机记录下行程中的风物,亦凝聚着无限情感。李敬泽亲手绘制的路线图、城堡平面图,更将记忆的脉络直观展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