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蓝莓现代农业园区。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文/图
深冬时节,依山势起伏的蓝莓园区,果林间的枯草把园区染成米黄。
“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株树苗接受的营养和水量一样多。”四川中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中蓝公司”)副总经理王清打开一处果林围栏走进去,在枯草中翻出一根串联整行树苗的黑色管子,这根黑管在每株树苗下分出了4个蓝色滴箭。“能对不同地块施所需的水肥,园区树苗的长势尽在掌控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设施农业”。“我们更坚定发展以科技、现代、适度规模为特征的设施农业,以科技兴农。”王清说。
这个地处达州城区北侧20多公里的达州市通川区蓝莓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与设施农业支撑发展,正稳步探路“走出去”与“走进来”。
强技术科研与培训,蓝莓“走出去”
王清带领记者走进建在山坡上的园区办公区,墙壁上展示的“专家组简介”引人注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名专家,包括1名台湾农业教授。
“他们就是园区发展的秘诀所在。”指着展示板,王清娓娓道来。
2016年园区开建,王清供职的四川中蓝公司,在蒲家镇八口村种下700亩蓝莓。到如今,四川中蓝公司种植面积已有6500亩,扩大到蒲家镇乐云村、画眉村、钟庙社区,带动园区规模增至2万亩。
“过程中,我们破解了土壤改良难题,并持续开展生物种植技术研究。”王清说,专家组带来了酵素农法,设计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使蓝莓产量提高20%至30%,含糖量提高2度至3度。
园区因科技而起,开展技术培训也成了园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培育更多新农人。”王清说。
顺坡种植的蓝莓
在办公区一间会议室外,并排挂着10块牌子:生物技术交流协会、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农民夜校示范教学实训基地......王清拿出一本花名册,几页纸上写满了前段时间敲定的下一期农民夜校培训名单。“新增了几十个培训名额,还计划提高培训频次,优化培训方式方法。”
听到“培训”二字,正在办公区转悠的村民汪元芬快步走了过来。“培训好啊,我们多学点技术,管理树苗更有底气。”61岁的汪元芬,通过园区的单元承租返包模式承包了10亩地,干完“自家”农活,她还积极到园区务工。汪元芬说:“我就想把栽种、管理全套技术学会,技多不压身嘛。”
不只提升务工人员技术水平,“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蓝莓种植酵素农法全产业链应用基地。”王清说,还要强化酵素农法科研,加强玻璃温室大棚、薄膜常规大棚建设,让更多更高品质的蓝莓从园区“走出去”。
近期,园区动工了占地500平方米、可储藏3000吨蓝莓的冻库,提前为后续发展作准备。
盆栽蓝莓
园区与乡村融合,游客村民“走进来”
王清带来了另一个消息,园区在乐云村5组有一片集中区,建起了民宿、垂钓台等旅游场所。记者搭乘她的车前往。
行驶在园区,6米宽的沥青路很是平坦。车窗外,以蓝莓或者蓝色为基调的标牌标识、路灯、微景观等不时掠过,透露出整洁有序的乡村旅游景点气息。
路途中,五六位村民正在把一片区域的盆栽蓝莓移出到马路边。“进园采摘体验的游客逐年增多,所以要把这里的加工果品种换成鲜食品种。”王清解释。
村民正在搬运盆栽蓝莓,这片区域将更换蓝莓品种。
穿过一大片蓝莓种植区,灰瓦白墙的三层小洋楼进入视野,还有几栋正在修建,院坝里堆放着河沙水泥和建筑材料。从种植区到民居区同样亮堂、整洁,丝毫没有违和感。
“这几年变化最大的要属人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正朝着目标奋进。”垂钓台边的空地上,一二十位村民聚在一起聊村里的变化,乐云村党支部书记向守怀说,该村去年有20户建新房,今年又有10多户,进出村的通道则有14条之多。
“这路已经加宽过一次,以后还得再加宽。”指着脚下,向守怀感慨,进村露营、跳舞、拍短视频、直播的人越来越多,以后车会更多。
园区打造的蓝莓微景观
眼下,乐云村采取“公司+村集体”的模式,正在把20余户闲置民房打造成民宿,加上去年已打造的13户,明年春天将有近百个房间投用。
“到时候又能新增就业岗位了,家庭农场的蔬菜也会更好卖。”八口村党支部书记赵萍感受最深的是,园区发展给村里带来了人气,撬动了配套产业发展,村里一年四季有活干,没外出务工的村民在村里就能全部解决就业问题,相信返乡的人会越来越多。
秦巴蓝莓主题公园入口处
“孙大姐,你每年在家务工收入有万元以上吧,不仅脱了贫还修建了3层小洋楼,日子越过越好哟。”向守怀笑着转头看向八口村村民孙达碧。
“那确实,这几年大家都过好了,以后会更好。”孙达碧有些腼腆地说。
......
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太阳钻出了云雾,山水、民居在阳光里愈显清爽。
园区打造的游玩景观和建设中的冻库。
一线声音
八口村村民孙达碧:
我今年68岁,通过园区的承租返包模式,和老伴一起管理10亩蓝莓。干完这10亩的农活,我们还在园区做除草、修枝、绑扎等工作,每人年收入一万元以上,比自己种玉米、红薯强多了。村里还有很多像我这样靠园区“吃饭”的人,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
八口村党支部书记赵萍:
村里种植业、旅游业渐渐兴旺,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我要继续奋斗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为村里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好服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统筹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手记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行走在园区,看见很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标语。采访回来,蓝莓树苗林立、道路阡陌纵横、民居整洁干净、村民脸上轻松的神态,仍然浮现在脑海里。
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是两大关键。听到村民介绍,两名“90后”大学生回村均发展超过了200亩的家庭农场,产业发展与人才回引良性互动,一些村民在村里就能解决务工问题,更让人看到村子发展的蓬勃朝气,对乡村振兴信心更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有科技支撑产业,村民勤劳向上,乡村振兴的愿景定能早日实现。
海报制图 沈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