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拼搏在基层丨​在平凡的岗位发出不平凡的光芒

2022-12-23 14:18: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燕巧 袁城霖 唐子晴 薛维睿

12月22日,广元市石家湾隧道。施工机械的低吼,提醒着路过的人们——这里是广元国际铁路港项目的关键节点之一。这条只有555米的隧道,却在施工方面采取了千米以下隧道中少见的双向掘进。该隧道是铁路综合物流基地连接广元西站的一部分,为赶在明年4月实现贯通,施工方正铆足力气拼。

临近岁末,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乐云村里,几栋灰瓦白墙三层小洋楼正在拔地而起。因为种植蓝莓带火了乡村经济,该村党支部书记已经在纠结——今年过年来耍的人会不会太多,要不要趁着农闲组织大家再修修路?

在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将半成品衣物送到工位前,几名纺织工人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器,对衣物领口进行快速加工。几分钟后,工位前液晶屏上的完成件数已刷新至900多个。今年更新的这条生产线,让大家平均每天多完成15%左右的件数。

岁末年初,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到乡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巴蜀儿女拼搏干劲不减,拼搏创新,不断突破,发出不平凡的光芒。

拼搏 锚定目标加快推进

2022年,四川在线记者一共三次来到广元·川陕甘高铁快运物流基地,每一次看到的都仿佛是个全新的项目现场。曾经泥泞的蜿蜒小路,早早被宽阔大道取代,施工中的深沟也早已被填平。

广元·川陕甘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综合楼。燕巧 摄

变化背后是施工人员夜以继日的拼搏。前段时间,为抢回此前耽搁的工期,施工方采取的方法是:将人手翻番。仅在该基地最后一个项目中,就投入180余名工人,很快就抢回了不少进度。

类似的情况在该项目建设中层出不穷——多个施工面同时施工、石家湾隧道采取双向掘进……

石家湾隧道。燕巧 摄

作为川北交通门户,广元如何将通道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该铁路综合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将广元集装箱装卸能力从58万吨升级至1000万吨,将有力地提高广元铁路运能,同时构建“蓉欧”“渝新欧”中欧班列交汇组货中心,提升广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聚集和辐射能力。

令人憧憬的也是那个时刻——基地建成后,中欧班列成渝号(广元)将从这里开行。同时,随着广元(中欧)国际木材物流园、广元国际铁路物流园相继开工,明年将申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推动广元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动货线工程建成投用。

创新 用巧劲找到发力点

从54%提高到55.5%。这1.5%的增幅,意味着什么?

在攀钢集团,铁精矿品位的1.5%提升,背后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也意味着产量能提升80万吨左右。

在工业生产中,每一个环节的提升,累积起来往往可以带来质的跃进。

攀钢集团矿业公司朱兰铁矿。攀钢集团供图

11月底,攀钢超细粒级钛铁矿高效回收示范线成功实现试生产,这不仅能解决超细粒级钛铁矿工业回收世界性难题,还将有效推动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深度开发,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每年将回收超细粒级钛精矿8万吨以上,钛精矿品位(钛精矿中所含钛金属量所占比例)可以达到47%以上。”

以创新,寻突破。

科技催生的变化也体现在绵阳市三台县的纺织鞋服生产线上。

在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四川在线记者看到的却是一个更柔性也更智能的系统。

伴随着工位上方的自动吊挂手的移动,半成品的衣物在各个工序间稳定前进。而在一个班组前的显示器上,可以实时显示某个工序出现“拥堵”,还能动态估算整个班组的工作量。这时,班组长往往会对生产线进行巡视,找到问题所在,同时拉顺生产曲线,确保同一班组的同事都能保持在一个较好的工作状态。

鸿星尔克西部鞋服产业园三台制造基地 。郭超英 摄

突破 用坚持推动进步

12月19日早上5点,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五诊室,79岁的陈怀炯医生早早就开始接诊。作为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陈怀炯的诊室几乎每天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而陈医生的挂号费长期维持在0.5元,近年来才提高至1元。

通过点、捏、按、压,陈怀炯在患者伤处摸骨诊查一番,熟练地将药膏在纱布上抹匀,为患者轻轻敷上。

陈怀炯正在为患者治疗。黄刚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天全县中医医院院长陈若雷表示,医院将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深化医疗改革,进一步强化与民族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合作。

达州市通川区蓝莓现代农业园区里,有一间办公室引人注意。不大的房门前,挂着10块牌子——生物技术交流协会、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校……

从这个房间里,许多当地农民学到了蓝莓种植的新技术,也正是靠着新技术驱动,这里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现代农业基地。

达州市通川区蓝莓现代农业园区。袁城霖 摄

几年前,一家现代农业公司在这里种下了700亩蓝莓,现在这里的蓝莓已发展为6500亩规模。秘诀很简单——采用农业新技术。

以看似平常的浇灌为例,当地蓝莓基地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这样才能确保每株树苗接受的营养和水量一样多。

几年的时间里,蓝莓基地持续开展生物种植技术研究,带来了酵素农法,设计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使蓝莓产量提高20%至30%,含糖量提高2度至3度。

如今,依托蓝莓基地,附近村民经常接受技术培训,周边蓝莓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