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历经10余年建设,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最后建成的峨眉至冕宁段,全长240公里,桥隧比高达88%,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穿越大小凉山等,经过的地质地层极为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是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
“最难段”怎么建成?通车前夕,四川在线记者沿着新成昆铁路进行了走访。
新成昆铁路采用第三代C型CR200J“复兴号”动车组值乘。韦维/摄
“减灾选线” 提高新成昆铁路抗灾能力
新成昆铁路是在老成昆铁路基础上新建或增建二线的铁路线,新建双线从峨眉起直至昆明,因此,从燕岗站往南,一路可见新老铁路线在同一廊道并行:老成昆铁路沿河依山而建,新成昆铁路则跨河穿山越岭,在大渡河、尼日河流域,常见两线交叉、新线跨越老线的景象,蔚为壮观。
在范店子站1号四线特大桥,在毛坪特大桥,在埃岱尼日河2、3号双线特大桥……记者注意到,新成昆铁路总是上跨老成昆铁路,交叉点位上,新线的海拔高程要比老线高30米至50米左右。
为何新成昆铁路总是更“高”?“这和新线的线路走向有关。”中铁二院成昆项目桥梁专业设计负责人缪庆华介绍,新成昆铁路从设计之初,充分考虑了运营安全,将桥隧比重大大提高,尤其是地形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燕岗至冕宁段,桥隧比重更是达到90%以上,以桥代路、以隧代路,快速通过沿河段不良地质发育区,提高新成昆铁路的抗灾能力。
此外,受当时的建造和装备水平的限制,老成昆铁路在乃托、乐武等路段为克服短距离的极大高差,采用了螺旋形、眼镜形、灯泡形等多种形式的巧妙展线。而新成昆铁路还充分考虑了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设计时速提升到160公里,更快的时速要求列车转弯半径更大,因此,提前抬升了线路标高,以高墩大跨桥梁+长大隧道来避免了集中展线。
中铁二院新成昆双线设计负责人王维提到了一个词:减灾选线。新成昆铁路的不良地质主要集中在峨眉至米易段,设计人员通过减灾选线,确定线路的基本走向,大幅度裁弯取直,大量减少了设计、施工和运营中需整治的不良地质工点,与老成昆铁路相比,这一段里程缩短了100余公里。
“减灾选线”的实现,本质也源于中国铁路建造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勘测综合利用了多种新技术,开展了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测绘。”他说,2019年、2020年,成昆线沿线曾遭遇两次较大降雨引起的泥石流灾害,老成昆铁路受创严重,而在建的新线经受住了考验。
流沙里打隧道、隧道内建拱桥,多种技术攻坚复杂地质
从广通至昆明段扩能工程启动,王维就参与到新成昆铁路的规划建设,和新成昆铁路“打交道”已有10余个年头。说起这条路的特点,他脱口而出:“‘地质博物馆’名不虚传。”
峨眉至冕宁段隧道多,240公里里程,隧道就有170公里,占总长度的2/3以上。为了绕避不良地质,新成昆铁路有了更多的长大隧道;而复杂的地质,又给隧道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催生了新的攻坚技术。
位于越西、甘洛境内的吉新隧道,是全线第二长隧道,也是穿越地质最多最复杂的隧道,在这里,修铁路大半辈子的中铁十六局集团成昆铁路项目经理齐永立,见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奇景”:隧道里发生“泥石流”。
这是白云岩砂化带来的。白云岩原本是一种硬岩,但其砂化后却呈细砂颗粒、碎裂散状结构,再加上高压富水,一旦涌突就好比涌泥石流。17公里的吉新隧道,就有1.6公里的白云岩砂化富水段,“前前后后共遇到上百次涌突。”齐永立说,最大的一次涌突物方量达1万立方米,打隧道如同穿越流沙。
面对这种铁路隧道建设从未遇见过的地质难题,成贵铁路公司隧道工作室组成了技术攻关组,集合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展开全面科研攻关,针对极为复杂的地质,不断调整施工方案,成功打通“最难隧道”,开辟了同类型地质隧道掘进的技术先河。
溶洞,在隧道建设中并不罕见,但2018年,当建设者推进到老鼻山隧道内部时,一个巨大的溶洞还是让人惊呆了:其向下最大深度近40米,向上最大高度约32米,横向最宽约38米,整体大小约10万立方米。隧道建设遇到大型溶洞,犹如修路遇到“断桥崖”;洞内还不断流水,掌子面犹如“水帘洞”。
“大凡山里出现溶洞,就是有流水的需要。”中铁二院新成昆铁路隧道设计负责人刘志刚说,秉着“堵不如疏”的理念,建设者顺势造了一条流水的通道,并经过了一个完整水文年的观测,最后在隧道里新架设了一座拱桥跨越“断崖”段,成功处置了这一罕见溶洞。
给高边坡上“钥匙”,随时监测不良地质
傍山沿河的路基段,或者隧道与隧道之间的桥上,多出了一个石头做成的“罩子”,火车从里面穿行而过……在老成昆铁路沿线,常常可看到这样的棚洞,它们的作用是防止危岩落石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
而在新成昆铁路上,四川在线记者看到的是崭新的治理方式。
全线最高桥、官料河大桥紧邻大坪山隧道出口,从地面到隧道出口,高达100米的山坡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田”字形混凝土格,仿佛一把把钥匙,把高高的边坡紧紧“锁”死。“施工过程中,边坡出现松动、滑块的迹象。”中铁二院新成昆铁路路基设计负责人王海波介绍,建设者将线路施工和边坡整治同步进行,在边坡中横向打进长几十米的锚杆,再注入混凝土,犹如在边坡里垫上了一层层混凝土板,将山体加固稳定。这些深入山体的锚杆上,安装了感应装置,通过北斗进行自动化监测和位移分析,能掌握潜在地质风险点地表位移变形发展趋势,并及时进行边坡预警。
新成昆铁路峨冕段有30多处这样的高边坡,均进行了整治处置和防护,以确保运营安全。
在特克隧道进口,一张高达28米的防护网犹如“保护伞”,护卫着隧道和桥梁,避免滚石进入铁路线。王海波说,这种高能级防护网采用NPR特殊钢材制作,首次在铁路上应用,其防护能级是普通防护网的7一8倍。
对铁路来说,运营安全是重要的考量。在新成昆铁路最长隧道、小相岭隧道的平行导洞中,设置了一个紧急避险的安全站。平行导洞是施工建设中,为了加快正洞建设进度而掘进的一个断面稍小的辅助坑道,与正洞平行,并有紧急通道相连。“一旦火车在隧道内出现着火等紧急情况,乘客可通过紧急通道抵达安全站。”刘志刚说,峨眉至米易段的隧道多且集中,每20公里左右的隧道群都设有一个这样的安全站,为紧急情况下的乘客转移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