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3月6日,四川日报全媒体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打造的《青年观两会》第二场连麦活动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以及作为青年观察员的短视频创作者、网名“小万姑娘”的四川今时月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洁。
2022年可谓陈智林的“丰收年”,由他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摘得“文华大奖”,这也是四川时隔15年再获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全国两会结束后,他将和团队一道,在北京开启《草鞋县令》全国巡演。
“95后”万洁曾是一名军人,如今是专职汉服博主。一直以来,她都热衷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创意古风视频,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之魅。不少人因为她入了汉服的“坑”,这给了她成就感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连麦中,一“中”一“青”两位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四川日报全媒体青年记者、主播一道,就“文化如何传承”展开对话。
传统文化为何“热”?彰显文化自信,也是爱国的一种表达
作为一名汉服领域的传统文化传播者,万洁在社交平台拥有500多万粉丝。当天,她身着一件绿白配色日常款汉服出镜,对话也由此展开。
万洁说,几年前,她身着汉服拍了一支短视频,没想到发到网上之后,不少人留言询问她穿的是什么衣服,感叹“有种武侠的感觉在里面”。“汉服是能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在她的观察中,近年来,汉服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相关社群活动陆续兴起,一些中国特色元素的潮牌、高定也出现在秀场。
陈智林委员对这样一种趋势也感到欣喜。在他看来,汉服代表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知,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对非遗的传承不是对已经逝去的东西的一种怀念,而是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陈智林认为,“汉服热”代表了我们对文化自信的一种重新思考:它穿在中国人身上,彰显了中国人的气质和气派。
这样的观点并非没有来由,从事传统戏曲几十年,陈智林见证了这门艺术的起起落落。“以前有一些声音觉得,中国戏曲已经走不下去了。然而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看过戏曲,就给自己‘竖了一堵墙’。”陈智林一开始也是戏曲的“门外汉”,家谱里面找不出一个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但他入行之后,很快觉得为之奋斗是值得的。“碎片化的东西很难留住人的情感,我们要做的是播下种子,让大家留住脚步欣赏美景。”
因此,2014年担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之后,陈智林开始思考从“艺术家”转型成为“教育者”。当时,川剧专业在学院已经名存实亡,成了戏剧系里面的一个教研室,大专只有两个学生,加上中专也只有十来人。“以前是在‘用人’单位,现在到‘育人’单位来了,一定要育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陈智林认为,职业教育更多是产教融合的教育,他恢复青年艺术团,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如今,川剧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了各地文艺骨干、宣传骨干。
年轻人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万洁对此也很有共鸣。“在面对各种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候,年轻人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认可,其实是爱国的一种表达。”万洁说,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不仅因为它是“传统的”,还因为那是“我们的”。秉持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更多人才愿意去了解它、热爱它、追寻它。
文化传承如何“新”?美美与共,用年轻人的方式“守正创新”
万洁坦言,从事传统文化传播,是一个不断“踩坑”的过程。“我们尝试过‘激进’的方式,比如只用传统汉服的形制,在设计上添加很多现代时尚元素,各种各样的堆积。”然而她发现,这样一来,古风古韵、传统典雅的感觉就没了。
要把握好“度”,需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去尝试。“深耕才有灵感,比如逛逛杜甫草堂、三星堆博物馆,可能就会把感受融入汉服设计中。”万洁希望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生活和审美去打造一些款式,让大家能大大方方地穿着汉服出门。比如中秋款的月桂、玉兔这些可爱元素,看起来就有青春少女的感觉。
在陈智林委员看来,这其实代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没有传承就没有价值,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陈智林认为,没有传承就没有根基,传承是“本”,要在守正上创新,在传承上发展。“比如汉服的创新,一定是在固有的基础上,用今天的审美元素、审美情怀,用美美与共的定位,设计出大众喜欢的东西。在汉服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新的元素和符号。”
而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科技无疑是当下关键的“催化剂”之一。“科技的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增加了一个飞翔的翅膀。”陈智林举例道,过去传统戏曲表演没有灯光设计,夜场就用油灯来支撑演出,而现代的声、光、电为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增加了太多的色彩。“科技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加了辅佐、支持、帮助,所以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万洁也认为科技会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和跨越,她自己也是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让更多人认识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她同时担心,这可能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或者促使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
陈智林委员对此很坦然:发展传统文化的路径有很多,每一条其实都是百花争艳的。“变脸、吐火让大家体会到川剧和四川人的性格、性情,但别忘了,川剧、四川文化还有更加丰富、厚重的东西。”他说,今天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应该用年轻人喜欢的模式、方法“守正创新”,“就像汉服一样,穿在身上让别人欣赏才是‘美美与共’,而戏曲文化是让观众进了剧场以后,在灵魂和情感上都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