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昂故里讲子昂 阿来:子昂精神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2023-03-22 23:15: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纠结,是人与时代发生的共振。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诗歌背后所体现的人生情怀、时代价值、文学意义……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才能理解我们今天的文化应该担负什么样的使命,而这,就是陈子昂开一代诗风的伟大所在!”

阿来

3月22日下午3时,遂宁射洪,子昂故里。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中共射洪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以《时代之变——从陈子昂诗歌谈起》为题,在陈子昂衣冠冢所在、遥相呼应陈子昂读书台之地——文宗苑,开启了一堂精彩的讲座。他从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着手,讲述了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悲情而壮阔的短暂人生。在阿来眼中,陈子昂从少时富贵到含冤离世,留下的不只是一首怆然而涕下的诗歌,而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还有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更有不负时代之变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无畏精神。

提起陈子昂,大家都会想到他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四句,豪迈俊逸,悲壮慷慨。世人皆知他孤独,但孤独从何而来?阿来以史证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子昂到前线辅佐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打仗,但他提的很多建议,武攸宜并不采纳,打了败仗后,陈子昂还一度请求给他一万士兵,他亲自上战场,这样的要求自然不被理会。“于是,他登上幽州台,俯仰天地,追怀人生。在那样一个高台上,大有‘秋风起兮云飞扬’的感受,但他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他的悲愤和积怨是有来由的,对个人命运的无望,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家与国,人与时代,发生共振,突然爆发,就有了这样一首诗歌。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陈子昂是想‘居庙堂之高’来忧国忧民的。很多人狭隘地理解,觉得陈子昂不合时宜。错!他太想合时宜了,太想为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阿来直言,孤独和悲情的深处,正是陈子昂心怀天下的精神境界。

讲座现场

阿来强调,如果读陈子昂的诗,不去关注内里的历史进程、社会面貌和时代之变,就不能理解写作真正的意义,“这也是我经常讲到的一个问题,文学在人类社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陈子昂的一生,恰好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伟大也在于此,“他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在他之后,出现了杜甫、李白、王维、岑参、王昌龄……单从诗歌造诣而言,这些人都比陈子昂高,但为何杜甫、李白、韩愈等都对他推崇备至?还把他比作圣贤?”

杜甫写下:“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说:“国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意思是说,唐朝的诗歌盛景,是从陈子昂的书写开始缔造的。“地位低下又怎么样?他是用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所以,他的写作离开了当时流行的鼓吹太平、风雅雕饰的宫廷体,而上承了自《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至建安文学那样的传统。大唐气象却是由陈子昂开启的,陈子昂可以说是雄伟的大唐文学的开拓者!”阿来感叹。

“陈子昂的诗,不是只有《登幽州台歌》,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一生不同时期部分作品汇集起来的组诗,他看到了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记录了他个人的遭遇,其内容广阔丰富,后来有很多人都写了这样的感遇诗。他还有很多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朝入云中郡》《朔风吹海树》等。他的散文也非常好,蔚为大观,那些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言说独到精准。《资治通鉴》引用了他很多文章,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阿来还特别提到了陈子昂的《论修竹篇》,这是一首写竹的诗,诗一般,但序绝妙!“这篇序至今流传,堪称中国文学理论的先导。陈子昂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一定程度上,因为陈子昂,我们才能读到白居易反映社会疾苦的《卖炭翁》,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在现实主义、艺术和思想上达到高峰的经典之作。

再回头来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吟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阿来解析,陈子昂的文学理想中是前有古人的。“正如杜甫所言‘有才继骚雅’,他的诗歌创作学习《诗经》《楚辞》,致敬古人,关注时代,继承优良的文学传统,他的诗歌里是有古人的。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用创新精神和继往开来的勇气,开风气之先。”阿来表示,没有陈子昂,盛唐诗歌将无法想象。

前不见,后不见——陈子昂遭逢的时代,造成了他个人命运的悲剧。如今,我们的这个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来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阿来说很多人觉得不在大的城市没有好的平台,就写不出好文章做不成大事业,“看看陈子昂,射洪当时不是小地方吗?小地方不等于小情怀,陈子昂的浩然之气都是在这里养成的。眉山也走出了苏东坡,杜甫在四川成就了很多经典。”

最后,阿来深情地追忆陈子昂,他注视着文宗苑里高高矗立的陈子昂雕像,说道:“如果陈子昂知道,后来有那么多人去歌颂他的至伟功绩,他会不会愿意写一首登金华山歌,不再有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和后不见来者的惆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