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丨森林防灭火工作督导见闻

2023-03-30 20:32: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3月底的木里县,干燥的山风在林场里吹得呜呜作响,山路边的护林防火旗帜迎风抖动,像急促的哨音不停警示着路人。作为全国森林蓄积量最大的县,木里森林覆盖率超六成。丰富的森林资源遇到干热的河谷气候,森林火灾风险陡增。

压力之下,木里重点国有林保护局的任务显得格外重要。保护局下辖6个国有林场,林区面积超360万亩。春节后,局长马志清每天往返于林场之间,督导森林防火工作是他的主要职责。

3月29日,记者跟随马志清前往乍尼国有林场。这里海拔高、面积广、人烟稀少,是凉山州乃至我省范围内,极具代表性的高山林场。

俯瞰乍尼国有林场。 陈凯/摄

看一线

完善防灭火基础设施 专业扑火队伍能力不断提升

“为什么不用探测仪检查一下?”在山路上的卡点外进行登记后,马志清反问值班人员。作为森林草原防灭火的“第一关”,卡点的严格与否直接关系到林场内的火险高低。火源管控是卡点检查的重要一步,按照规范,卡点人员需要使用探测仪对车辆司乘人员、储物盒、后备箱进行检查,发现火源立即收缴。

进出林场的检查点,需要登记信息、上交火源。 王培哲/摄

督导组一边严肃检查纪律,一边翻阅人员登记信息和防火要求的张贴情况。“根据手机信号的情况,可以扫码登记,也可以手写登记,值班人员还要拍照留证。”督导组负责人、木里重点国有林保护局副局长陈嘉陵告诉记者。

进入山林,路上不断遇到徒步巡护的人员和车辆。马志清总要下车询问巡护的路线和携带的装备。据他介绍,目前林场内的巡山护林工作采用乘车与徒步相结合的方式,以尽可能覆盖更多区域。要求携带一定装备巡护,也是为了将火情扑灭在早期阶段。

林场内的消防取水点。 王培哲/摄

巡护队伍也离不开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山路间分布的消防水池,可以储存2到3吨水。督导组提醒林场,要注意及时巡护补水,还要加盖篷布——减少蒸发的同时,避免动物因饮水跌入。

林场办公区附近,专业扑火队伍正在开展火灾应急演练。队长郑波告诉记者,这样的演练每周开展一次。陈嘉陵介绍,目前保护局共有两支专业扑火队,每支队伍40人。进入3月以来,两支队伍已经轮流驻扎到各个林场,尽可能缩短火情发现到处置的时间。

靠前驻防,扑火队伍的装备也在升级。以扑火时需要的消防水泵为例,单人轻松携带的重量,送水距离160米。以消防水池为中心,多个水泵接力,可以将扑救范围拓展至数公里。

看未来

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增强居民防灭火积极性

穿行在林场中,两旁的云杉笔直向上。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同一年栽下的云杉,靠近树林边缘的,枝叶茂盛,胸径可以达到50厘米,而树林内部的,树枝明显单薄许多,胸径只有10厘米左右。

从云杉林外向内望去,森林外部的树木胸径粗一些,森林内部的树木胸径细一些。 王培哲/摄

马志清解释,过去在开展人工林建设时,对林木质量的考虑不足,为了保证成活率,每亩林地的种植数量普遍在200棵以上。过密的森林反而阻碍了光合作用,造成相当一部分树木“营养不良”。高火险期,细径小树周围一旦着火,火苗很容易随着树干直达树冠,给扑救带来极大的难度。

此次督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察研究储备林项目,探索将一部分人工林划为储备林管理。通过降低森林密度,发展林下经济。在马志清看来,这是提升森林质量的关键手段,也是防范森林火灾的长远之策。

云杉树下,马志清随手抓起一把“土”在空中扬起,原来,林下厚厚堆起的,并非土壤,而是混合着针叶、树枝、沙粒的腐殖质,这些腐殖质是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的重要基础。

“发展林下经济并不会降低森林覆盖率,根据测算,每亩30余株的密度,就可以实现森林覆盖,与其低效发展,不如高效利用。”马志清告诉记者,除了种植和养殖,开辟出来的区域还可以发展研学旅游等科普教育,这些都将为周边居民和国有林场带来效益。

凉山州林草局副局长黄永强认为,通过提升森林质量建立防火屏障,关键正是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今年木里县兑现了前期的森林草原防火奖励补贴,能够明显感觉到全县居民对于防灭火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利用储备林项目,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则能持续地让居民感受到爱护森林带来的直观收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