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封面新闻记者 陈光旭 摄影报道
工程档案
槎滩陂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2016年11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千余年来,槎滩陂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水利效益,通过改变流域水资源布局,极大地改善了流域人居环境,推动着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
航拍槎滩陂。(泰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4月10日一大早,张国华像往常一样撑着小船来到牛吼江面,将片片浮叶打捞干净。湖光山色下,一群野鸭在水面悠游自在,美不胜收。张国华是江西省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村民,60多岁的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槎滩陂水利风景区安全巡视员和卫生保洁员。
2016年11月,坐落于桥丰村的槎滩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今年2月,槎滩陂又成功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申遗”成功后,如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做好槎滩陂的开发利用?近日,记者来到泰和县,实地走访这座被称为“江南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探寻它运行千年的“流量密码”。
管理的延续与嬗变
从五族共管的“五彩文约”到全社会参与爱陂护陂
“瞧,这就是红条石,当年申遗成功,主要就是它们的功劳。”顺着桥丰村党支部书记蒋棋明手指的方向,几块长方形的石头彼此紧贴,虽历经千年,但其卯状结构依然严丝合缝。
据介绍,槎滩陂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主要建设者是当时的金陵监察御史周矩。这些表面平整光滑的红条石由四五层垒叠筑起,是槎滩陂最早的筑坝材料,千百年来,对抵抗水流侵蚀、泥沙沉积发挥了重大功效。
“让槎滩陂运行千年,坚固的条石是一方面,还有那些历朝历代探索形成的管理制度。”泰和县水利局二级主任科员彭彩玲表示。
原来,在槎滩陂修建完成后,一直是由周氏一族管理。起初,周矩父子置办田产,其产出作为古陂的日常维护经费。
到了元代,在官府主持下,为更好地治理古陂,当地士绅共同协商,订立了新的治理制度以及用水公约——“五彩文约”。
何为“五彩文约”?蒋棋明介绍,“五彩文约”规定:槎滩陂周边五家大姓宗族轮流担任陂长,分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号,负责当年古陂的管理和维修工作。
专家表示,“五彩文约”的订立确立了大姓宗族在古陂治理中的地位,使槎滩陂变成为“乡族共有公共资源”,也形成了官府与宗族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后来,槎滩陂的管理和运行被纳入政府的地方公共事务。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泰和县人民政府又多次对槎滩陂坝渠道进行改建、扩建,并成立了槎滩陂水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槎滩陂的维修管理。
槎滩陂至今灌溉着当地4万多亩良田。陈光旭 摄
现如今,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铺开,槎滩陂的治理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这块牌子还是保留下来好,在原有的基础上把标语替换一下。”距离槎滩陂不远处,彭彩玲同蒋棋明商量着将一个几米高的广告牌重新设计。“与其拆除,不如将它变废为宝重新利用,尽可能减少人工活动对槎滩陂的影响。”彭彩玲说。
蒋棋明还是槎滩陂的村级河长,他对近年来古陂的保护深有感触。他介绍,“村里设置了13名槎滩陂安全巡视员和卫生保洁员,全体村民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槎滩陂,爱护牛吼江。”
禾市镇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肖能武是蒋棋明的好搭档,他的职责主要是涉水执法,负责对倾倒污染物、非法采挖和捕捞等违规情况及时制止。政府、河长、村民共同构成了一个全社会参与爱陂护陂的新格局。
开发利用的新课题
在发展文旅的同时,发挥其灌溉效益仍然重要
烧烤、零食、饮料……每到春夏之际,槎滩陂是最热闹的。“每天最多接待四五千人,车子排得老长。”谈起槎滩陂火热的旅游景象,蒋棋明翻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几张照片,只见密密麻麻的人群抱着泳圈,在水中嬉笑玩乐……
今年65岁的张路是桥丰村村民,去年夏天,他在槎滩陂做起了冷饮生意。“推一个小车,准备个保温桶,把冷饮卖给游客,一天能赚不少钱。”谈起去年火爆的生意场景,张路十分开心:“希望更多游客走进泰和,来到槎滩陂。”
在桥丰村张氏祠堂,关于槎滩陂的起源、发展,详尽资料和碑刻古籍一一陈列。
游客乘船游览槎滩陂。洪瑜 摄
蒋棋明表示,得益于槎滩陂优美的水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少外地游客被吸引了过来。但槎滩陂的开发尚处起步阶段,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槎滩陂的文旅价值,成为当地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此外,作为重要民生工程,除了文旅价值,持续发挥灌溉效益,才能体现其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应有价值。
在距离桥丰村不远的螺溪镇爵誉村,上千亩稻虾田接连成片,条条沟渠横卧田野。槎滩陂北干渠把牛吼江的水源源不断输入田间。爵誉村党支部书记康定华介绍,得益于良好的水源和光热条件,爵誉村正大力发展稻虾产业,“目前共有稻虾养殖面积2300亩,可实现平均亩产小龙虾300斤,亩产水稻800斤。”
据泰和县槎滩陂水利管理站站长胡小峰介绍,近年来当地也着力对槎滩陂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现在的灌区渠系已有近27公里,润泽着当地4万多亩良田。牛吼江的水,通过槎滩陂灌区内的干渠、斗渠、支渠,世世代代流入百姓田中,也流入当地百姓的精神血脉里。
槎滩陂水环境优美。洪瑜 摄
记者手记
用好“金字招牌”,让遗产“活”起来
如何用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让遗产“活”起来,这对传承水利文明、鼓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遗产持续造福子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槎滩陂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它的保护与开发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与四川的都江堰、东风堰、通济堰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着相似之处,除了灌溉之外,它们正成为民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和展示当地水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做好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基础上,重视开发其文旅、展陈、教育等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们从这些传统水利工程中汲取发展智慧,进而推动各地水利事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