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江“第一村”④|依托白水河,四百岁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2023-04-13 18:13: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王林 四川在线记者 邓涵予  摄像 吴迪 张天文

爬上“七道拐”盘山路,翻过青杠岭,当海拔逐渐攀升到1040米,空气越来越湿润,河谷两旁的植被也从低矮灌木渐渐变成了高大乔木……4月7日,记者从广安市邻水县城出发,驱车近40公里,深入位于铜锣山主峰万峰山东麓槽地的汤巴丘村。

“听见流水声了吗?下面就是白水河的源头,是汤巴丘村的‘母亲河’,我们世代都是吃白水河的水。”该村党支部书记林后兵一边介绍一边用手示意方向。

汤巴丘最令人称奇的,就是村内保存完好的20多个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民居群分布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被称为“川东民居活化石”。依托白水河的滋养,如今,这座近400岁“高龄”的古村落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汪“母亲河”,滋养万亩天然古树林

“穿过这片丛林就到了,那里水很深,但清澈见底。”林后兵说。由于白水河附近区域生态原始,需徒步穿越一片丛林才可抵达。林后兵从地上拾起一根竹竿递给记者作登山杖,跟着他的脚步,朝着水声的方向寻找源头。

踩着石头蹚过约3米宽的河道,拨开眼前的丛林枝叶,脚下枯枝吱吱作响,在密林中行进约600米,豁然开朗。地势的落差让水流形成一片小型瀑布,碧绿的河水下,一颗颗石头清晰可见,拨动石块,一只小螃蟹从石缝中爬出又深入泥洞中。

位于汤巴丘村楠木林的白水河源头。 吴迪 摄

“这里的水能喝吗?”“当然!”面对记者的提问,正在巡河的村民刘少云回答得很干脆,随即俯下身捧起一捧河水,一饮而尽。今年65岁的刘少云是土生土长的汤巴丘村人,也是村里的巡河员,白水河的水,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直接饮用。

“白水河”名从何来?林后兵介绍,白水河源头在一处名为“老龙洞”的天然溶洞,因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从溶洞流出来的水富含矿物质,源头近一公里和河滩都呈乳白色,所以当地人都称这条河为白水河。

得益于铜锣山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白水河常年不涸,养育着23.5平方公里上近2500名汤巴丘村村民。在汤巴丘村奔腾14公里后,白水河继续流经邻水县其他6个乡镇,在御临镇流入御临河,最终汇入长江,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主河道长74.3公里。

一方山水一方林。林后兵介绍,在白水河两岸,分布着数万亩天然古树林,其中包括川东最大的楠木林,面积达150亩。“看山上那一片,都是楠木,最大一株金丝楠木树干直径超过1米,需要4名成人手拉手才能环抱住。”林后兵说罢,便在手机相册翻出一张相关部门给这棵金丝楠木建档立卡时拍下的照片。

四人合力抱不拢树干的“四川省古树名木”黄连木,已有264年树龄。 吴迪 摄

漫步在汤巴丘村,随处可见苍翠挺拔的百年古树。在一处古院落旁的山坡上,记者注意到一棵挂着“四川省古树名木”牌子的黄连木,牌子上详细记录着古树的编号、保护等级和树龄。“今年这棵黄连树264岁了,高度已超过30米,相当于12层的小高层了。”林后兵笑着说。而见证着这座村子历史的,除了清澈的白水河、百年古树林,还有20多个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村落。

 

一条旅游环线,让“川东民居活化石”活出新气象

“欢迎欢迎!快坐下一起吃点!”正午时分,沿着蜿蜒的乡路刚抵达谭家湾民居,就听到村民潘高芬热情的招呼声。当天,院坝上正举办着一场特别的“家宴”。在座的数十位村民如今仍生活在这座近400年历史的古村落中。

在汤巴丘村,有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20多个古民居院落,民居群分布达150万平方米,大小房屋50余栋,大部分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川东民居活化石”。而谭家湾民居便是其中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院落,村民亲切地称之为“谭家大院”。

“谭家大院是在1625年农历六月十八开始动工的,共修建了12年。还有两年,谭家大院就满400岁了。”村民谭兴全介绍。他在这座古院落里长大,也是这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员。

汤巴丘村谭家大院内,有108扇花样各异的木雕窗户。 吴迪 摄

迈过门槛,穿过堂屋,虽然历经数百年,有的房屋外观已经斑驳变色,但从屋顶排列整齐的青瓦、窗户上雕龙琢凤的图案,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谭家大院一共有108扇窗子,每扇窗上的木雕纹都不同。这边的墙砖也都是明清时期的,缝隙是用糯米与石灰混合黏合而成,比水泥还要结实……”谈起谭家大院的历史,谭兴全如数家珍。如今,这座近400岁“高龄”的院落中仍旧生活着26户村民。

2018年,四川重点启动实施了“四川最美古村落”培育创建行动,汤巴丘村入选。“有了‘最美古村落’的美名后,村里的游客也多了,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业、餐饮业发展。现在村里的农家乐就有十几家,喝的都是白水河的水。”林后兵说。

如今,汤巴丘村依托白水河、古村落发展多种乡村旅游业态,游客可在此体验农耕文化、抓稻田鱼、手磨豆花等。汤巴丘村还与毗邻的樱花岭村联动发展。“每到初春时节,樱花岭村3000亩樱花开放,游客慕名而来。我们就打造了一条旅游环线,从樱花岭村出发、经过铜锣山到达汤巴丘村、环绕金钟水库、最后来到贵人槽旅游区,带动整个镇的客流。”观音桥镇干部郑莉介绍。

航拍汤巴丘村谭家大院。 吴迪 摄

目前,汤巴丘村大力发展特色村集体经济产业,种植板栗、核桃,养殖乌鸡,还投放了数千条冷水鱼,为集体经济增收助力。“游客多了,回头客也多了。每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村上能卖出腊肉50吨,乌鸡蛋20万枚,促进了百姓增收。”林后兵说。

谈及未来的规划,林后兵表示,将在充分保护古迹的基础上,适度开发,重塑汤巴丘古寨风光。“首要的就是加快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的山林步道,串联各生产便道、各景观节点,完善旅游服务点,联合万峰山森林公园,打造幽林康养运动板块。”林后兵说,还要强化传统村落的文化展示,丰富文化演艺,提升旅游内涵。

记者手记

要有新面貌,更要留住“老味道”

 

穿行在汤巴丘村,记者最大的感受是,整个村庄古朴、灵动。

 

汤巴丘古建筑群风貌融合了客家文化与当地民俗,见证了移民迁徙、历史变迁。在群山之间的古村落里,有清凉澄澈的白水河、有穿越历史的古老驿道、有数百亩珍稀楠木林、还有“川东民居活化石”之称的明清建筑……触摸历史的印记,仿佛能感受到它曾经容光焕发的模样。

 

现有26户人家仍居住在即将满400岁的谭家大院里。白水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他们也世世代代守护于此,成为这段历史的传承人、讲述人。房子虽然旧,但不破;河流虽然小,但清澈;人虽然不多,但烟火气很浓。

 

汤巴丘古村落数量众多,既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整体思路应该坚持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旅游业。换句话说,村里的发展,既要有新面貌,更要留住“老味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