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摄影 韦维
现场对话嘉宾
陈有进 兴化市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朱荣慧 兴化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科科长
场外特邀嘉宾
陈 丹 河海大学副教授
文智勇 夹江县东风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
在采访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期间,四川日报水润中国采访小组在江苏省兴化市组织了一场对话活动,邀请当地水利遗产领域专家学者、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人探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当代价值,共话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与专家学者共话灌溉工程遗产保护。
持续造福于民是灌溉工程遗产的最高价值体现
问:灌溉工程遗产相比于其他遗产,有何独特性?
陈丹: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灌溉历史悠久且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灌溉工程遗产中的大部分工程还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农业灌溉效益。相比其他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价值之外,灌溉工程遗产往往还具有丰富的科技、经济和生态价值。
朱荣慧:灌溉工程遗产是古人治水智慧的生动体现,体现了更多的科技价值。以兴化垛田为例,在水患愈烈、湖泊群逐渐淤垫的自然背景下,人们开河排水、围湖造田、挖泥堆垛,水系得到分级控制:湖荡—外河—(水闸)—内河—池塘—沟渠—(水闸)—农田,是古往今来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
问:灌溉工程遗产持续运行至今的秘密是什么?
朱荣慧:持续造福于民是各类灌溉工程遗产的最高价值体现。几百年来,垛田有效支撑了兴化市农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便有了“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美誉。此外,凭借垛田美景发展旅游也是一大亮点。一年四季,年复一年,村民们利用垛田产出丰富的物产;现在,兴化水乡不仅卖农品,也开始“生产”遗产景观。
兴化垛田美如画,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文智勇:跟大多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一样,东风堰至今仍造福灌区百姓,发挥着灌溉、排涝、城市防洪和城市环境用水等作用,如今东风堰农田灌溉面积达到7.67万亩,不仅是粮食作物,近年来灌区内的枇杷、李子、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也不断“出圈”,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是遗产,更是一种生产力。也正是如此,每一次遭遇洪水等灾害损毁,灌区百姓都会自发修缮这些灌溉工程,这是灌溉工程遗产能够持续运行的秘密。
遗产保护开发要坚持政府、民间联合发力
问:当前,灌溉工程遗产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陈丹:灌溉工程遗产体系规模庞大、情况复杂,不少遗产不同程度面临工程主体损毁、环境污染、管理机制不统一、开发效率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不足之处,需要引起官方与社会的重视。
文智勇:怎么让这些古老的灌溉工程与现代管理制度相结合,是一大挑战。例如,四川东风堰一直实行官方与民间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当前,遗产保护与开发如何统筹,农业水费如何收缴,水文化如何进一步挖掘,都需要通过政府和民间继续联合探索,破除保护难题。
四川东风堰毗卢阁,一段地下渠道。
问:如何能够让这些遗产持续发挥效益?
陈有进:遗产保护,立法先行。兴化垛田灌溉体系所在地区河网密布,为加强管理保护,泰州市印发了垛田保护条例,明确了保护规划、保护管理、利用和传承相关制度,为垛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我们还结合河湖长制,充分发挥各级河长制办公室以及河湖长的相关职责,把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纳入河湖保护范畴。从制度层面、实际管护层面,双向发力,保护垛田免受破坏,确保持续发挥各项效益。
陈丹:面对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各种挑战,应在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秉持延续灌溉工程和文化遗产并重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管理机制、技术指标体系;针对现状统筹规划,实现多元化保护,加强防污治污,加强监管力度,逐步推进各项保护工作。另外,还要结合现实需要跨学科开展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对灌溉工程遗产的展示宣传,提高认知度,增强全面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