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溇港走出“活化”之路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㉓

2023-05-19 18:22: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工程档案

溇港是环太湖地区与太湖湖区相连、引排太湖水的河道,南北向称“溇”,东西向称“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溇港是古代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开渠排水、培土造田,变滨湖湿地为肥沃良田的一项独特创造,至今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排水、引水、航运和生态效益。

申遗成功时间:2016年11月

一线探访

“采桑葚咯!”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村民周永潮家的桑基鱼塘园内,郁郁葱葱的桑树围绕在鱼塘四周,枝头的饱满果实散发出阵阵清香。今年“五一”假期,来自杭州、嘉兴的游客在这里过足了“采摘瘾”。

游客青睐的,不仅是桑基鱼塘,还有不远处的溇港景区。从景区向北远眺,一条条水道自太湖向内陆延伸,在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纵横交织的水网,这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太湖溇港水利工程体系,孕育了桑基鱼塘的生态系统,也造就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富饶。

因溇而盛、因溇而兴、因溇而安,太湖南岸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离不开溇港圩田在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发挥的重要作用。申遗、规划、立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千年溇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利用:千年溇港焕发文化生机

太湖溇港一隅。

驱车沿环太湖路向东,太湖南岸旖旎风光尽收眼底。以义皋溇老水闸南北为界,一侧是波光万顷的太湖,另一侧是溇港文化的典型载体——义皋村。

“我们今天看到的溇港圩田,在2500年前还是太湖边的一片沼泽和滩涂,那是犹如稀饭一般的软流质淤泥地,水和土各占一半,很难利用。使水、土分离,是获得土地的关键。”行走在义皋古村老街,湖州市水利局直属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王旭强介绍起太湖溇港的起源。

“先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中间的软流质泥土被挖到挡墙外面,泥土中的水,透过竹木围篱的缝隙渗入河道,形成了河流。”王旭强告诉记者,随着一条条连接溇港的横塘陆续开挖,陆地被分割成棋盘一样的形状。

如今,太湖溇港的主要工程体系由环湖大堤、河道、闸站三部分组成。65公里长的环湖大堤沿线分布着73条溇港。溇港与太湖之间,有水闸控制。溇港水网与圩田之间建起水坝,为圩田灌溉、排涝。

溇港设施的完善,给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的一家稻渔共生精品园,还没到收获季节,10元一斤的绿色生态大米订单已经“爆仓”。“每亩能产大米800斤,鱼和鳖也能卖个好价钱。”园区负责人刘茂元介绍,依托太湖溇港独特的水、田资源,园区从2006年开始探索稻鱼、稻鳖综合种养模式,10余亩的园区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我们依托太湖溇港的水利、农田优势,发展特色水产、优质水稻产业,打造精致高效农业的产业园。”吴兴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吴兴区目前建成特色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近3万亩,已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太湖蟹养殖基地。

在溇港上诞生的10.8万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累计投入超40亿元,优质水稻、特色水产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今年,产业园总产值预计突破45亿元。

“活化”:地方法规助推保护振兴

俯瞰太湖溇港。

“如果说‘申遗’让太湖溇港走向世界,那么‘立法’,则让太湖溇港流向未来。”2022年6月16日,《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实施新闻发布会上,湖州市水利局局长龚丁这样说。

作为全国首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地市级法规,《条例》把太湖溇港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最直观的感受是侵占溇港的行为得到遏制,圩田的功能回归农业水利。”回顾《条例》实施至今近一年的时间,王旭强告诉记者,让灌溉工程遗产回归本质,是《条例》推出的初衷之一。

“我们先后引入了城市执法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结合河湖长制体系,形成了对太湖溇港的立体化保护。”湖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吴继国介绍。

今年以来,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迎来了一百五十余批研学团队,其中既有本地中小学组织的参观队伍,也有来自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研究团队。

“我们以溇港遗迹为‘点’、溇港水系为‘线’,溇港群落为‘面’,搭起太湖溇港的研学框架,吸引社会各界来这里交流学习。”王旭强介绍,通过立法保护加社会推介,太湖溇港走出了一条“活化”之路,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除了聚焦工程遗产,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还重点展示了农耕文化、渔文化、水利文化、蚕桑文化等以及金溇马灯、织里刺绣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举办七届太湖溇港民俗旅游丰收节。

“今年3月我们还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区域性工作室,利用高等院校专家顾问团队的智慧,做好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吴兴区副区长陆安华说。

(湖州市水利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