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降暴雨诱发“地灾”,看这场专项演练如何应对?

2023-05-25 22:57: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演练现场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杜杰 文/图

“阿坝州汶川县雁门沟地区突降暴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道路、房屋、电力、通信线路部分损毁,部分群众被困、有人受伤,亟需救援。”

别慌,这不是真实的地灾发生现场!而是由四川省地质灾害指挥部主办,四川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阿坝州人民政府承办的四川省2023年突发地质灾害专项演练。

5月25日10时,这场专项演练在汶川县举行,参加演练人数超过280人;以视频的方式连线全省其他20个市(州)、175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省市(州)县三级地灾指挥部人员在线观摩……

这场时长一个小时的突发地质灾害专项演练,有哪些科目?有何看点?记者在现场进行了观摩。

 

演练现场

看现场

23个演练科目,覆盖地灾应对处置全流程

“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5月25日7时,阿坝州汶川县、马尔康市等大部分区域有50—90毫米大暴雨。”演练开始后,根据气象信息,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对两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二级(橙色)预警,视频调度了解雨情和预警响应情况,针对性部署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阿坝州迅速响应,将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到相关单位、安全责任人、监测员等。

汶川县威州镇人民政府防灾责任人郭刚收到消息,第一时间组织威州镇所有地灾隐患点受威胁人员提前避险转移。“按照县、乡、隐患点三级避险方案,汶川县制定了多条转移撤离路线、多条机动救援线路,可以第一时间组织群众紧急撤离。”郭刚说。

随着雨量加大,汶川县雁门沟地区突发泥石流地质灾害,有10名正在转移的群众被困,“阿坝州雁门沟泥石流抢险救灾指挥部”随即成立,灾情摸排、应急抢险、人员救援跟进展开。

固定翼无人机启动,激光雷达扫描,同步开启灾害调查与数据监测回传;铲车、挖掘机等设备有序推进,迅速展开抢通作业,优先恢复和保障灾区重要生命线的道路通行;救援力量到位、群众安置点评估、防灾措施落实……省、州、县三级联合、上下联动。

这场时长一个小时的演练,包含灾前预防、预警响应、应急调度、人员转移、灾情接报、交通管控、灾情摸排、指挥部会议、灾害点应急调查与监测、设施抢险、掩埋人员搜救、安置点评估、医疗救治等23个科目,全覆盖灾前预防、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善后处置等要素。

“演练过程严格按照灾害事故的变化开展指挥和应急响应,在高山峡谷区、马尔康地震灾区构设演练环境,特别是针对暴雨、‘三断’等极端复杂条件下,从严从难设置演练科目,进一步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演练的实战性、综合性、联动性更强。”自然资源部汛期驻川专家组组长钱永波在观摩完演练后表示,希望以此次演练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水平,以及应急响应能力、自救互救能力。

 

演练现场展示地灾应急抢险高新技术装备

看装备

高精度实时监测分析,为灾害体下方抢险救援“放哨”

地质灾害发生后,迅速推进应急抢险工作的同时,灾害调查与监测也即刻启动,以此实时掌握灾害体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为指挥部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并为灾害体下方抢险救援“放哨”。

在演练现场,3支专业技术单位队伍,携带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机载雷达等设备,到达灾害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和监测预警。

由于现场一些高位、隐蔽的滑坡、崩塌体人工排查难以发现,且对排查人员的自身安全存在较高风险,技术人员启动了固定翼无人机,从空中对地灾点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大范围扫描,探查发现地灾隐患的蛛丝马迹。

“设备最大测距可达2公里,位置精度小于5厘米。通过多重回波技术,可去除地表植被层,让滑坡、崩塌等地灾体的地貌特征及变形迹象展露无遗。”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无人机从空中进行侦察外,在演练现场的一处滑坡体,技术人员安装了裂缝伸缩仪、GNSS位移监测仪等设备,并启动微变感知边坡雷达,从地面对滑坡进行高精度监测。

这种微变感知边坡雷达此前已在实际应用中大显身手。它能够实现亚毫米级形变测量,对自然边坡的变形实施远距离、大视场、高精度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并实时自动分析数据,快速、精确预测预报滑坡和崩塌险情。

与此同时,另一组工作人员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沟道两侧高陡斜坡进行高精度密集扫描。“这种设备有效测量速度可达每秒50万点、15次回波,能重构出山体的三维模型及点、线、面、体等各种几何数据。”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据处理中心将实时处理,并同步回传微变感知边坡雷达系统自动分析的数据和三维激光扫描成果,为指挥部决策提供支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