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馆“出圈”:对茶客而言,时间就是凝固的丨天府周末·文化潮

2023-06-01 16:58: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一城居民半茶客”,这句成都民谚,道出了茶在蓉城百姓心中的特殊地位。反映在具体空间上,便是茶馆在城市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随着交通方式和信息传播日益便捷,越来越多极具特色的成都茶馆竞相“出圈”,成为游客、年轻人打卡体验的重要场所,其中就有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铁像寺水街陈锦茶铺,以及位于双流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等。它们以茶为载体,展现成都、四川的生活之道,让更多人体会到川茶文化、巴蜀文化的独特韵味。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陈锦 摄

 

走进老茶馆,体验“时光倒流”

“这天凌晨,整个城市仍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更夫不过刚敲了五更……但住在茶馆附近的人家,已经能够听见堂倌下门板、瓮子匠(即茶馆的火夫)掏灶膛的声音,他们知道这是本街茶馆准备迎接吃早茶的客人了。”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的“引子”中,著名历史学家王笛如此写道。

这段20世纪初成都茶馆“喝早茶”的场景,是王笛根据当时的历史资料演绎而成,不过直至今日,类似的景象依然在成都老茶馆中上演。

成都老茶馆里的老虎灶(陈锦 摄)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的老茶馆,通常凌晨三点就开始生火烧水,摆放桌椅板凳,准备茶具,四点半左右便陆续有茶客前来。他们多是本地居民,每天都会准时到来,享受着低至1元的“VIP价格”。习惯早起的茶客们,一杯茶,一支烟,或者三五成群聊天冲壳子(四川方言,意为聊天吹牛),或者一个人静坐发呆、打盹儿,一天的生活就此拉开序幕。

走进这些老茶馆,可能会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凹凸不平的地面,包浆厚重的桌椅板凳,灰头土脸的“老虎灶”,五颜六色的暖水瓶,年代久远的宣传画……就连其中的茶客,也是常年坐在同样座位的同一批人。从2015年到2022年,王笛曾四次到彭镇观音阁老茶馆调研、走访,每次都能碰到同样的4位老人,在茶馆中同一个位置打牌、聊天。这让他感叹:“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凝固的。”

成都市区的茶馆,尽管随时代发展不断改善硬件设施,那份属于“天府之国”的烟火气却始终未变。民国时期,成都人民公园内共有6家茶社,唯有鹤鸣茶社几经沧桑,还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仍留下了老成都原生态的茶文化面貌。作为“后起之秀”的陈锦茶铺,尽管位于成都高新区,却能闹中取静,凭借“露天茶铺、大戏台、盖碗茶”的老成都茶馆经典配置,吸引了不少上班族、年轻人亲近成都“慢生活”。

能“慢下去”,也能“潮起来”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受到年轻人和文艺工作者青睐,一些著名的老茶馆也开始“潮”起来,不时以“新面目”进入人们的视野。

今年3月18日,“鹤鸣茶社100周年庆典晚会”在成都人民公园举行,以文艺表演的形式,讲述鹤鸣茶社的发展历程,展现历史变迁中的茶与园、人与魂。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历时一年筹备的沉浸式演出《鹤鸣传奇》,从1923年鹤鸣茶社的创建讲起,从民国时期延揽师资的“六腊战争”到当下的公园城市建设,一桩桩传奇故事在这里接连上演,一个个传奇人物在这里留下足迹。演员走进观众席中,与观众同坐,表演中有互动,互动中有表演,将后者带入鹤鸣茶社百年历史的浮沉兴衰之中。

成都老茶馆一隅。受访者供图

观音阁老茶馆更不必说,早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2019年,成都当代影像馆开馆,著名摄影家陈锦、李杰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入世·出世”的展览。其中由陈锦呈现的“喫茶去”这一部分,不仅精选了20多件脍炙人口的茶馆题材经典之作,还现场摆放几张桌椅,为观众提供暖水瓶、盖碗和茶叶。

走累了,扫描桌上的二维码付好茶钱,观众不仅能坐下来品茗聊天,还能通过大屏幕,实时观看观音阁老茶馆内的场景。此次展览,陈锦希望不光有照片,影像、实物甚至展览空间和观众的行为,都能成为其中的元素。为此,他特意提前与观音阁老茶馆沟通,架设高清摄像设备,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展厅引入直播信号。

盖碗茶、暖水瓶。 受访者供图

“参展”还没完,2022年11月,这里又成了“安逸生活”中国成都·彭镇摄影周的展览场地之一。陈锦的“茶馆”、袁蓉荪的“佛窟”,都被搬进了观音阁老茶馆,人们喝着茶、聊着天,背后、头顶便是众多摄影佳作。“老茶馆”的“新形态”,正吸引着更多人走向市井街头,感悟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