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东坡》⑦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023-06-07 09:51: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编者按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前往三苏祠,强调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处引经据典,其深邃寓意极具启迪意义。在他引用过的古代诗词文章中,苏东坡被引用频次极高。习近平总书记究竟在哪些场合的重要论述中引用过苏东坡?这些用典及论述又有哪些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寓意?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四川日报全媒体特别策划制作了《跟着总书记学东坡》系列短视频,6月1日起在川观新闻、四川在线等平台刊播。

 

制作团队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苏东坡10句诗文,并邀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苏轼研究会顾问张志烈和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刚,分别从苏东坡诗文的创作背景、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深刻寓意进行解读。

2023年6月7日,《跟着总书记学东坡》系列短视频播出第七期,本期关注东坡名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东坡这句话。他说: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这句话出自何处?原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话的深刻寓意是什么?让我们走进短视频,一起来学习这句诗词以及用典背后所蕴含的深刻观点和思想内涵。

解说词

 

 

 

 

 

张志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在《前赤壁赋》中,首先以秋江月夜泛舟之乐写超然情怀;次以乐极高歌,闻箫声而生悲,烘托理想失落的哀愁;复借“客”之口,正面论说人生无常、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以老庄思想说服“客”,实现自我宽解。运用赋的主客对话手法,表现头脑中两种思想的矛盾和解脱过程。语言准确精美,描绘畅达入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刚:

苏东坡这句诗词蕴藏着生动形象的淡泊名利的豁达境界和浩然情怀。这句话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旨在提醒党员干部要有正确的名利观,特别是要求领导干部以清廉养浩然正气。我们要不断接受“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在修身处事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功名利禄时能更好地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