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丨从一个园区看自强

2023-06-07 10:44: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成都天府软件园。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肖莹佩

5月的最后一天,一条来自成都天府软件园的消息,激起行业热议。

投影行业龙头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极米科技”)透露,未来5年极米科技拟在成都投资15亿元,强化公司在基础光学研发、精密光学元件等方向的技术能力。

天府大道斜对面,2020年入驻园区的成都飞英思特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飞英思特”)来访者不断。就在今年2月,这家公司研发的国内无源物联网领域的首款环境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实现了我国该类芯片产品零的突破,填补了市场空白。

成都以南,天府软件园,这里不仅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区,更是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地。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一年来四川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

6月初,记者走进成都天府软件园,从一个个初创型高科技民企中,感受川企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看园区:

这些民企捅破行业“天花板”、填补国内空白

天府大道南段,天府软件园,道路两旁企业林立,其中既有熠熠生辉的知名企业,也有初创型高科技民企,这里处处激荡着澎湃的科创动能。

在软件园A区,投影业龙头极米科技便坐落于此。记者走进研发部门,和一年前相比,这里多了不少新面孔。产品总监唐传奇笑着说,“一年来,我们还吸引了‘海归’的加盟。”

研发团队的扩张,源自创新战略的调整。10年来,凭借创新驱动,企业从清水房里“车库创业”,逐步跃升成了中国投影机市场第一,在智能投影领域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局面。

“应用创新让极米做到了国内行业第一,而底层的基础研究将支撑我们开启‘做世界第一投影品牌'的新征程。”极米科技首席营销官田峰说。

当公司发展到行业龙头的地位,更需要捅破行业“天花板”式的创新。底层技术基础研究更需要人才支撑。“过去我们的研发人才大多来自成都本地,今年3月,极米启动了全球博士招募计划,组成博士团队,优化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在垂直领域持续创新突破。”

2022年,这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3.77亿元,占收入比重从2021年的6.51%提升至8.93%,当年取得发明专利72项。

一街之隔的“邻居”成都飞英思特科技有限公司,正致力于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在软件园E区,飞英思特总经理邹珂一下午接待不断。自从今年2月发布国内首款环境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以来,到访者络绎不绝。因为他们的手中,紧握着开启万物互联的技术“密码”。

万物互联,需要布局海量的数据采集节点。但当下,大部分传感器需要采用电池供电或布线供电,部署环境复杂、维护成本高昂。

物联网的未来是节点的无源化。有没有可能,让传感器从环境中采集获取能量,转化为电能供其自身工作使用?

2018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分校的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成立了研发团队。他们接触过前沿的电子学技术,了解了市场需求。一个基本判断是:这一波数字化浪潮,最大的痛点就在于数据的捕获能力。

2019年,在考察了国内好几个城市后,4个年轻人带着他们的核心技术样机,落户成都,成立飞英思特。

无源智能——就是技术核心。通俗地说,就是让传感器自己将环境中的微弱、零散的能量,例如微光能、动能、温差能、射频能采集起来,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供传感设备工作使用。当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个由电池供电的传感器都实现能量自给之后,将会减少大量的电池污染。

经过持续技术攻坚,飞英思特成功完成了对环境中多种微能量的采集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物联网低功耗设备布线或者电池供能的方式。

2021年,他们在川发布了国内首款环境微能管理模组,2023年发布了国内首款环境微能量采集与管理芯片。结合了环境能量采集,超低功耗电源管理、边缘智能设备、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等核心技术的产品,已经在工业监测、农业监测、资产风险管理等领域落地应用。

不论是先占领市场,再走向底层技术,还是手握底层技术,再持续开拓市场,天府软件园始终是硬科技创业的热土。据了解,这里每年吸引超过5000名研发人才加入,目前已集聚了十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近百家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看四川:

三个“90%+”,民营企业成创新“大户”

中关村论坛、世界光子产业发展大会……最近,来自天府软件园AI创新中心的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玖锦科技”)在各大展会上频频亮相。

这家2012年创立在居民楼的企业,主打高端仪器仪表。

电子测试测量仪器仪表是电子信息产业链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更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和技术创新高地。他们十年磨一剑,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掌握了数百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实现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方面,为国产高端仪器行业的崛起贡献着力量。

市场部负责人张莹颖介绍,目前公司研发人才占比66%,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数十项,部分技术已达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四川,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创新的“大户”。全省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舞台上越来越活跃的角色。

据科技厅提供的数据,2022年全省共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693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8.34%;全省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在2022年总数达到了14668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7.59%;2022年全省瞪羚企业总数达到214家,民营科技企业占比93.46%。

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分析,通过技术创新对既有产品进行改良升级,开拓创造全新的尖端产品。这个过程不仅增强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填补了国内许多领域的技术空白并获得技术话语权,也直接推动了一些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个“90%+”,是如何形成的?王楠说,这背后,有企业“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底气,有四川作为科技大省的基础,也有政府强大的政策支撑。

据科技厅厅长吴群刚介绍,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企业培优提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园区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

一方面,真金白银给支持。吴群刚列举了一组数据:2022年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研经费7.5亿元、同比增长38.9%;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去年1.5万户企业减免税额159亿元、同比增长45.8%;“天府科创贷”累计向1324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77.4亿元,有效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另一方面,梯次培育强聚集。针对科技型民营企业“小散弱”问题,科技厅针对性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

整合行业创新资源,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同时,四川的巧劲还在于建好企业集聚载体。背后的逻辑,是推动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发展格局。去年以来,四川着力推动企业向高新区集聚,全省高新区已集聚全省50%的高新技术企业、4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3%的瞪羚企业,全省高新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今年一季度达到2786.8亿元、同比增长5.4%。

    编辑推荐